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資訊
1
又是一年回家時。
曾在一首宋詞裡見過一句:願年年佳慶,永保團圓。
年少時,不解詞中意;成年後,再看“團圓”二字,卻倍覺溫暖。
曾經的我們,每次離家都很雀躍。那時會嫌父母的千叮萬囑太過迂腐,隻想着快快離家。
但真正踏入社會,離鄉背井,才發現最深的牽挂還是家。惦着家裡的飯菜,想念母親溫柔的催促聲,回味父親那嚴厲又期盼的眼神。歲月過半,風景看透之後,才明白最思念的不過是家裡那一方小天地。
如果不是惦念家的舒适甜蜜,怎會在被現實打磨,喪氣消沉時,找到力量;再難,隻要一想到家,就重新燃起了希望。
年少不識團圓意,長大才知家最暖。
仔細算來,一年中假期那麼多,大多數節日都指向一個共同目的,回家團圓。
無論此刻身在何處,如何忙碌辛苦,隻要雙腳朝着家的方向,就似乎已洗去了半身疲憊。
所以,有人說,“家,是永遠向遊子敞開大門的地方。”

2
每一個在外奔波的人,不是不懂得自己最想要什麼,隻是不肯随便回家。
想以最光鮮的樣子回去,是多少人内心的執拗。
總以為,打拼的苦累讓心越來越堅硬,不再時刻記挂着家,其實是太多心事掩蓋住了心底對家的眷戀。
如果你會不經意想起某個家鄉的地名,那一定是你的記憶又開始活泛;如果你總無意想跟家鄉人多說幾句話,這是内心最樸實的聲音;如果你懷念一種家鄉的美食而遲遲無法入睡,這提示你最簡單的渴望是想家。
走遍千裡去尋夢,夢深處卻還是故鄉。
隻是,我們很難停下腳步,倒回去看出發的地方。
多少遊子常年在外孤獨着,每到節日隻肯悄悄舔舐内心的無助和想念,不願回家。可是,如果把自己的境遇告訴父母,無論好壞,他們都隻回一句話:早點回家。
每一次别人歸家,他們都會默默在心底數着你回家的距離。你在哪裡,父母的心就在哪裡。

3
成年後,家人就成了最大的軟肋。
多少成年人,甯願自己吃苦受罪,也不願家人受半點委屈。他們用自己的微薄之力撐起一個家,在千裡之外忍受着思念與孤獨。
他們也許從不願買一件好衣服,隻想給孩子買一套好書;也許是少吃幾頓大餐,給愛人帶點禮物。
想給家人更好的,是我們的本能。
原以為,奮力拼搏的不膽怯不退縮是自己的一身銳氣。可無數次碰壁之後才明白,後方那堅實的依靠,不管失去什麼都依然擁有的心安,才是你是毫不畏懼、義無反顧往前的資本。
有家,才有根。萬般富貴,不敵阖家平安。
心累了,人倦了,回家好好陪陪家人,才是此生最值得。
人間最美,是團圓。
文章來源于貓姐能量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