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資訊
反省是一面鏡子,它能将我們的錯誤,
清清楚楚地照出來,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
—— 海涅
我是一名普通打工人。
年前被前領導高薪挖到新公司,隻是工作有一個月了吧,逐漸發現事情好像不太對勁。
我本來以為他叫我來是想順手拉我一把,苟富貴、勿相忘嘛!江湖兄弟情!
畢竟沒有我在上家公司給他鞍前馬後、忠心耿耿,在關鍵時候我還幫過他,他也不會有現在的機會和高職位。
他也說了,他一直信得過我的人品和能力,去了他的新公司,一定重用我!
結果,這一段時間我發現,其實真實的原因是他空降到這個新團隊,沒人服他,團隊人心不穩,且接受不了他的管理風格。
我來是為了給他在新團隊立威,同時讓大家看到,隻有聽話和忠心的下屬才有升職加薪的機會。
理智上雖然理解,但到底還是有點寒心了。
我現在也沒有新的機會,具體怎麼辦,還不清楚,先熬着吧。

不論你是否願意承認,我們每個人都戴着“眼鏡”看世界。
眼鏡本身沒有所謂的高低、好壞之分,但不同的眼鏡會給人帶來不同的「視角」,即想法和感受。
就像今天故事的主人公,不管是滿懷感激還是寒心煎熬,自始至終工作本身并沒有發生變化。
隻不過是發現,前老闆把自己挖進新公司的目的和自己預想的不同之後,情緒才發生了改變。
這就是對同一件事,如果我們能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它,就會有不同的想法和感受。
如果這個視角下,你感受到的是痛苦和不适,也許“換一副眼鏡”,就會自洽許多。
這不是唯心主義,更不是讓你自欺欺人。
而是視角轉換後,你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事件本質上來,不去被那些根深蒂固形成的認知給限制住。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學會轉換視角呢?
01首先,要學會識别固有思維
轉換視角聽起來簡單,實行起來卻并不容易。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孕婦效應」,意思是說一個人懷孕後,發現滿大街都是孕婦。
也就是說,我們看到的世界,未必是真實的,也有可能隻是我們想讓自己看到的。
人們很容易把自己的關注點投射在外界,以尋找更多案例來證實内心想法。
就像我們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從被挖時的自豪和感動,到後來的失落、煎熬,或許都隻是自己的“内心戲”。
他把自己固定在一個“受害者”的視角後,新同事的行為舉止,以及新環境中的每一個細小的細節,都會成為老闆“背叛”他的證據。
所以,轉換視角的第一步,就是要學會識别固有思維,要區分開哪些是事實、哪些是“我以為”。
當你從另外一個視角,站在他者的角度來審視自己的工作和心态,就會發現有些事情根本就沒有那麼糟糕。
02其次,建立新的認知
當意識到自己眼前的世界并非“真相”後,我們先客觀的分析一下,自己目前認為的“真相”是什麼。
那我們嘗試代入一下今天故事的主人公:
你認為老闆為了在新團隊立威,才把自己挖過來,并不是出于所謂的兄弟情。
這讓我覺得老闆是在利用自己,我和他之間的兄弟情都是假的,還夾雜了些自我懷疑——自己的能力和人品,或許沒有什麼值得肯定的......
因此,對領導産生了失望、反感和抵觸,進而開始對這份工作失去了熱情,甚至想要放棄。
如果我越這麼想,我就會越郁悶,對我的職業發展沒有任何的裨益。
那麼,現在我們換個角度來看一下這個問題:
也許老闆挖你過來有立威的因素,但老闆為什麼不挖别人,而偏偏挖你呢?
是不是老闆覺得你在某些方面還是挺優秀的,對你也是認可的?換言之,誰會為了立威,挖一個自己讨厭的蠢材呢?
通常情況下,即使是為了立威而挖人,人們也會選擇一個自己覺得有價值、同時自己認可的人來挖。
從這個角度看,你的人品和智商是被領導認可的。
再者,換位思考:
一個新領導到一個新單位,根基不穩,底下的人不服氣、不好管。這時,想找個同盟,從以前的老部下中挖一個自己認可的人過來,其實并不算過分。
而你也是在權衡過各方利害後,才最終決定嘗試一下這次的新機會。
然而,來了之後,不但沒有幫領導穩固、提升其在新公司的地位,反而被他人影響而不知所措。
自己連最基本的“支持領導”都沒做到,又何來指責呢?
所以,在這個視角下,我們建立了一個新認知:
一個認可自己、和我有昔日情誼的老領導,正需要幫助,而我正好有可以幫助他的價值和能力。
你看,學會轉換視角,我們聽見的、看見的、遇見的都可能會大不同。
在這樣的認知下,你會不會更有熱情和能量來工作呢?
所以,跳出固有思維,切換到新視角,才能實現觀念突破。
不要一味戴着讓自己心寒的「眼鏡」,不肯放手,對自己又有什麼好處呢?
既無法認真工作,又有損于你在領導和他人心中的專業形象。長此以往,領導會失望,兄弟情誼可能就真的沒了。
而新同事,也許表面和你關系和諧,但他們内心也不太會看重一個不專業、不敬業,對老領導有點過河拆橋的人。
03遇事不要再問“為什麼”了
相信每個人,在職場中都遇到過困難、痛苦、甚至是煎熬。
這時,我們大多會戴這樣的「眼鏡」,即把這些困難視為煩惱,為此生氣,拼命問“為什麼”:
為什麼小人得勢?
為什麼領導不重視我的意見?
為什麼自己努力工作卻得不到應有的回報?
......
我們的人生路,就是在這一聲聲的“為什麼”中,越走越窄。
與其不停問“為什麼”,我們不妨從“第三方視角”重新審視這些困難和問題。
“第三方視角”是關系教練中的一個工具:
首先,先站在自己的角度跟對方說一句自己最想說的話;
然後,走到對面,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想象當對方聽到後會怎麼回應,并且把它說出來。
這樣來來回回模拟了幾輪對話下來,既能看到了自己的訴求,也看到了對方的立場。
如果轉換幾次,暫時還沒找到,沒關系,繼續切換視角尋找。
如果還是找不到,或許你已經“放棄思考”了。
“應該就是這樣子的吧!”
“我覺得可能就是這個原因吧,懶得費腦筋了。”
“就這樣吧,應該沒什麼成長了。”
……
就是這些“想當然”和“應該”這類的固有思維,阻礙了我們轉換視角。
所以,一旦在對話中出現這種句式,要立刻改變,不讓它再次出現。
——寫在最後——
其實,這個世界,本來就沒有絕對公平。
很多痛苦和抱怨的根源,都來自于我們感受到了規則的不公平,而我們不是某個結果的受益方。
人們常說,拿着舊地圖,找不到新大陸。
與其困在局中左右為難,不如先從局中退出來,從更大的層面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恰如愛因斯坦曾說:“這個層次的問題,很難靠這個層次的思考來解決。”
轉換視角,就是一個非常簡單且實用的方法。
不斷升級思維方式,不斷刷新個人認知,不斷打破固定思維,才能讓我們在快速變化的生活中遊刃有餘。
能困住人的,從來不是高山大海,而是腦海中那堵無形的思維高牆。
唯有不斷破局,才能夠遇見更好的自己。
共勉!
來源:微信公衆号有意思教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