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資訊
一場秋雨一場寒,下周最低氣溫将驟降至個位數,我們珍藏箱底的老朋友——秋褲,便到了該“出山”的時刻。 何時穿? ●氣溫臨界點:10℃是重要參考 從醫學角度看,當環境溫度低于10℃時,人體末梢循環(如腿部、腳部)會明顯變差,皮膚溫度開始下降。膝關節、腳踝等部位脂肪肌肉覆蓋較少,更易受寒氣侵襲。 核心建議:當最低氣溫持續低于10℃,尤其是早晚溫差大時,就應該考慮穿上秋褲。若伴有大風或濕雨天氣,體感溫度更低,穿秋褲的時機更應提前。 ●個體感受信号:身體的反應 感覺雙腿冰涼:即使在室内,也感覺雙腿尤其是膝蓋部位發涼,很難暖和過來。 關節出現不适:膝蓋有隐隐的酸脹、僵硬或疼痛感,這是關節受寒的早期信号。 夜間抽筋頻率增加:腿部受涼可能導緻肌肉痙攣,增加夜間抽筋的風險。 特殊人群應提前:老年人、體質虛弱者、女性(尤其經期)、關節炎患者以及循環系統不佳的人群,對寒冷更敏感,應成為“秋褲先行者”。 為什麼穿? ●保護關節,預防寒濕侵襲 中醫理論認為,“寒從腳起”。腿部尤其膝關節,是“筋之府”,寒氣侵襲容易導緻氣血運行不暢,引發“老寒腿”、關節痛。 現代醫學雖無“寒氣”概念,但承認低溫會導緻關節滑液分泌減少、黏稠度增加,加劇關節摩擦,從而誘發或加重關節炎症和疼痛。秋褲能有效維持關節部位的溫度,避免其成為身體的“溫度短闆”。 ●維持核心體溫,節約身體能量 人體在寒冷中需要消耗大量能量來維持核心體溫(約37℃)。如果腿部大量失溫,身體會調動更多血液和能量優先保障核心髒器,這會使本已循環較差的末梢肢體更加“受凍”。 穿上秋褲,相當于為腿部這個巨大的“散熱器”加了一個保溫套,減少了身體的熱量損失,讓身體能将能量更高效地用于免疫和其他生理活動,從而降低感冒和呼吸道感染的風險。 ●促進血液循環,有益心血管健康 對于血管彈性下降的老年人,寒冷刺激會引起血管痙攣、血壓升高,增加心血管負擔。保持下肢溫暖,有助于全身血液循環的順暢,是對心血管系統的一種間接保護。 怎麼穿? ●材質選擇:透氣、保暖、舒适是金标準 純棉/莫代爾:首選材質。吸濕透氣性好,親膚柔軟,不易過敏,适合絕大多數人群和日常穿着。 羊毛/羊絨:極緻保暖之選。保暖性能卓越,但部分人可能覺得紮皮膚或對羊毛過敏。适合在極寒天氣或戶外活動時穿着,建議選擇與棉混紡的産品以提升舒适度。 功能性纖維(如德絨):采用特殊編織技術,面料輕薄但保暖性佳。選購時需注意品牌,确保透氣性良好,避免悶熱潮濕。 ●尺寸選擇:“緊身”不等于“保暖” 秋褲應以寬松适度為佳,能貼合皮膚又不産生壓迫感。過緊的秋褲會: 阻礙血液循環:尤其影響腹股溝和膝窩處的血液回流,反而讓腳部更冷。 壓迫神經:可能導緻腿部麻木。 影響關節活動:增加摩擦,不利于健康。 理想的狀态是,秋褲與外褲之間能保留一層薄薄的靜止空氣層,這本身就是極好的隔熱層,能顯著提升保暖效果。 ●穿着場景:動态調整是關鍵 在室内暖氣充足的環境下,若感覺燥熱,應及時脫掉秋褲,避免出汗後到室外再受風,這樣更易感冒。 對于愛出汗的人群,建議選擇吸濕排汗性好的材質,并保持秋褲幹爽,潮濕的衣物會迅速帶走熱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