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bnhagjnx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資訊

人身上有5個退燒穴位,用對勝過退燒藥!
發布日期:2025-10-24 16:51       作者:New Media       浏覽:15.6萬

中醫視發熱為“邪正交争”“陰陽失衡”之候,而霜降為秋盡冬來的過渡節氣,燥邪未盡而寒邪漸生,晝夜溫差懸殊,更易誘發諸般熱證。


外感者,此時燥寒相兼侵襲,衛陽被郁則惡寒發熱;若内有積熱遇外邪引動,或陰虛者遭燥邪傷津,虛火内生,便成内傷發熱。


中醫治熱以“扶正祛邪”為綱,穴位療法尤合時宜。經絡如渠,穴位為門戶,刺激退燒穴位可疏通氣機:或散燥寒之邪,或清内郁之熱,或滋陰潤燥。其法簡捷不傷正,恰應霜降時節防病需求,為民衆所重。


大椎穴


位置:首先正坐低頭,此刻用手摸到脖子後面最明顯的凸起就是第七頸椎的棘突,棘突下方的凹陷就是大椎穴。

f811af7e1f72e8baea111a5522b38e51.png

作用:大椎穴是手足三陽經和督脈交彙的穴位,大椎穴又名為“諸陽之會”,它位于人體背部的最高點,因背部屬陽,所以大椎穴可謂陽中之陽,它可以統領一身陽氣,得陽者生,失陽者亡。陽氣是一切健康的基礎。特别是到了冬季,很多人手腳冰涼,背脊發冷,其實都是陽氣不足造成的。所以我們在沐浴的時候,可以選擇用溫度适宜的熱水來沖洗大椎穴一到兩分鐘,從而鼓舞全身的陽氣來預防感冒、流感。也可以艾灸此處來緩解發燒等感冒症狀。


曲池穴


位置: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此穴為雙穴,左右各一)

f3e34c5c9e15b68835f458503499ca51.png

操作:曲池穴屬于手陽明大腸經合穴,有抒壓、解除疲勞,疏風清熱等作用。發熱感冒及咳嗽、哮喘時,可用刮痧闆刮拭曲池,排出痧;或按揉3~5分鐘,可迅速解表、退熱。


外關穴


位置:在前臂後區,腕背側遠端橫紋上2寸,尺骨與桡骨間隙中點。用左手拇指尖端按壓右手外關穴,向下按而揉之,使其産生酸、麻、脹、熱和走竄等感覺。持續數秒後,漸漸放松,如此反複操作數次,左右交替。每次每穴按壓5~10分鐘,每日2~3次。

image.png

操作:外關穴是八脈交會穴交陽維脈,也是解表退熱的要穴。用拇指揉、點外關,力量由輕到重,以穴位下有酸脹感為度。


十宣穴


位置:在手指的十指尖端,距指甲遊離緣0.1寸,左右共10穴。


image.png


操作:十宣穴為急救要穴,用途較多,廣泛應用于高熱、昏迷等。按摩十宣穴,最方便的方式是用拇指的指甲用力反複重掐,以有酸痛感為主,刺激總時間每次以不超過5分鐘為宜,嚴重時可針紮放血。


合谷穴


位置: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約平第二掌骨中點處。簡易取穴法,拇指食指并攏時肌肉最高點即是。


image.png


操作:用另一隻手的拇指指尖按壓合谷穴,力度适中,以感覺到明顯的酸、麻、脹感為宜,每次按壓3-5分鐘,左右手的合谷穴可交替進行,每天可按壓2-3次。


曲池與合谷均屬于手陽明大腸經,既能疏風解表,又能清瀉陽明,還可治療發熱惡寒等外感病證以及頭痛、目赤腫痛、咽喉腫痛。積食引起的發熱,用此穴退熱效果也非常好。

power by 亚洲欧洲中文日 2025-11-17 00:2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