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qhvplfqjm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資訊

流感來襲不要慌,早期出現這些症狀試試這個方法,科學應對!
發布日期:2025-11-20 17:20       作者:New Media       浏覽:7.2萬

春溫夏熱秋清涼,冬氣冷冽令之常,

傷之四時皆正病,非時有氣疫為殃。

應冷反溫冬溫病,應溫反冷寒疫傷,

瘟疫長幼相傳染,須識歲氣汗攻良。

--《醫宗金鑒》



入冬時節,流感季來的猝不及防。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流感病毒已成為全國哨點醫院門急診流感樣病例呼吸道樣本中檢測陽性率最高的病原體,占比達17.5%。今年的流感高峰較往年有所提前,且當前我國總體流感活動處于上升階段,其中甲型H3N2亞型占比超過95%。


1233001333_medium (2).jpg


流感季,如何保護家中的易感人群尤其是老人和兒童成為重中之重。小時候感冒發燒後,奶奶的祖傳秘法就是“蓋上被子捂捂汗…… ”似乎這種方法特别奏效,有什麼科學依據嗎,如何發汗效果更好呢?


為什麼捂出汗後感冒就會好起來呢?“捂汗”在中醫理論中被稱為“發汗”,就是“用出汗的方法治病”,汗法位列“醫門八法”之首,最早記載于《黃帝内經》。“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之”,“今風寒之客于人也,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指出了“汗法”适用的範圍:


✦疾病發生是由于“感邪”,即“其有邪者”;

✦病程在“感邪初期”,即“其在皮者”,邪氣隻在“表皮”,還未入裡;

✦臨床症狀表現為“發熱、惡寒”,即“毫毛畢直,閉而為熱”。


在日常生活中,符合以上表現的,當屬“感冒”最為常見,風寒感冒惡寒無汗,治療的重點還是要出點汗。故而“捂汗”即“汗法”治感冒就有了理論依據。但汗法不是以使人汗出為目的,主要是汗出标志着腠理開,營衛和,肺氣暢,血脈通,從而能祛邪外出。所以,汗法除了主要治療外感六淫之邪的表證外,凡是腠理閉塞,營衛不通而寒熱無汗,或腠理疏松,雖汗出而寒熱不解的病證,皆可用發汗治療。“咳喘”治療用汗法,立論于“肺主皮毛”,發汗則魄門開,肺氣得宣,咳喘自平,況且多數咳喘患者也伴有表證,發汗後,外邪得祛,咳喘緩解。


493198789_medium (2).jpg


“凡發汗,欲令手足俱周,時出似然,一時間許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為充分祛除表邪而又不傷正氣,其實發汗的要求是:第一必須周身汗出;第二最好是微汗而不是大汗;第三發汗時間不易過長,大約兩個小時左右即可,切勿過汗。


能夠發汗的中藥屬于解表藥,“發汗解表”也是我們在中成藥感冒藥的說明書中經常見到的。


麻黃湯、桂枝湯源自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皆屬發汗重劑。荊防敗毒散出自《攝生衆妙方》,為人參敗毒散去人參、生姜、薄荷,加荊芥、防風而成,性辛平,對于一切表證初起尤為适宜,為辛平之劑。該方劑所含荊芥、防風作為解表祛風的重要藥對,解表的同時可發汗祛濕,發汗之力雖不及麻、桂峻烈,但溫而不燥,發汗而不過汗,是辛溫解表的代表方劑。



荊防顆粒主要功效為發汗解表、散風祛濕,服用後,一般身體會微微出汗,汗出,則身體發熱、肌肉疼痛等症狀便會得到較好緩解。若未出汗,則可在服用時,适當配合喝點熱粥(大米、小米粥等),或可通過熱水泡腳、運動等方式幫助身體微微發汗,汗出來了,熱便會退下去,達到解熱效果。荊防顆粒用法也可根據說明書用法或遵醫囑對症應用。


成人用法用量建議

開水沖服,一次2袋,一日3次;

作為感冒、流感的預防用藥,可每次一袋,一日3次熱服。


兒童用法用量建議

根據兒童使用中成藥原則,依據年齡不同,建議:

3歲以内一次1/4袋,一天3次;

3-5歲一次1/3袋,一天3次;

5-10歲一次1/2袋,一天3次;

10歲以上一次1袋,一天3次。


power by 看片 - QINGQINGCAO 2025-11-19 15:1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