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資訊
無聲文字,有情閱讀,大家好,這裡是“閱讀時光”!今天是六一國際兒童節,祝願小朋友們節日快樂!
童年,就像五彩缤紛的夢,醒來還是那樣清晰,讓人回味無窮。童年,就像五彩斑斓的珍珠,串連起無盡的歡樂與稚嫩的夢想。
許多名家在散文作品中緩緩地抒發着他們對過去美好時光的感懷與念想,細細品讀,總會喚起我們心中關于童年的美好記憶!
今天,悅讀時光的主播們将和大家一起賞讀名家散文作品,念童年喜樂,憶兒時趣事!
失去了的書桌——馮骥才
那是我上小學四年級時。我前排坐着一個女同學,十分瘦弱。她年齡與我一般大,個子卻比我矮一頭。兩條短短的黃辮兒,簡直是兩根麻繩頭。一天,上語文課,我沒聽講,卻悄悄把眼前的兩條黃辮子拴在這女同學的椅子背兒上。正巧老師叫她回答問題,她一起身,拴住的辮子扯得她頭痛得大叫。我的語文老師姓李,瘦削的臉滿是黑胡茬,連臉頰上都是。一副黑邊的近視鏡混淆了他的眼神,使我頭次見到他時以為他挺兇,其實他溫和極了。他對我們調皮的忍耐限度比别的老師都大。但不知為什麼,那天他好厲害,把我一把拉到課堂前,叫我伸出雙手,狠狠打了十多闆子。他真生氣呢!氣呼呼地直喘,什麼話也說不出來了,隻指着門瞪圓眼對我吼道:"走!快走!"我離開了課堂,一路跑回家。我手疼倒沒什麼,但當衆挨打受罰,我的自尊心受不了。于是,我眼淚汪汪地在桌上寫了"李老師是狗!"幾個字。我寫得那麼痛快和解氣,好像這幾個字給我報了什麼"仇"似的。這幾個字就相當威風地在我桌上保留了好長時間。
我的童年——冰心
四歲以後,開始認字。六七歲就和我的堂兄表兄們同在家裡讀書。他們比我大了四五歲,仍舊是玩不到一處,我常常一個人走到山上海邊去。
那是極其熟識的環境,一草一石,一沙一沫,我都有無限的親切。我常常獨步在沙岸上,看潮來的時候,仿佛天地都飄浮了起來!潮退的時候,仿佛海岸和我都被吸卷了去!
童稚的心,對着這親切的“偉大”,常常感到怔忡。黃昏時,休息的軍号吹起,四山回響,聲音凄壯而悠長,那熟識的調子,也使我莫名其妙的要下淚,我不覺得自己的“悶”,隻覺得自己的“小”。
因着沒有遊伴,我很小就學習看書,得了個“好讀書,不求甚解”的習慣。我的老師很愛我,常常教我背些詩句,我似懂似不懂的有時很能欣賞。比如那“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怆然而涕下。”我獨立山頭的時候,就常常默誦它。
童年笨事—— 趙麗宏
五六歲的時候,我有個奇怪的嗜好:喜歡聞汽油的氣味。我認為世界上最好聞的味道就是汽油味,比那種綠顔色的明星牌花露水氣味要美妙得多。而汽油味中,我最喜歡聞汽車排出的廢氣。于是跟大人走在馬路上,我總是拼命用鼻子吸氣,有汽車開過去,鼻子裡那種感覺真是妙不可言。有一次跟哥哥出去,他發現我不停地用鼻子吸氣,便問:“你在做什麼?”我回答:“我在追汽車放出來的氣。”哥哥大笑道:“這是汽車在放屁呀,你追屁幹嗎?”哥哥和我一起在馬路邊前俯後仰地大笑了好一陣。
笑歸笑,可我的怪嗜好依舊未變,還是愛聞汽車排出來的氣。因為做這件事很方便,走在馬路上,你隻要用鼻子使勁吸氣便可以。後來我覺得空氣中那汽油味太淡,而且稍縱即逝,聞起來總不過瘾,于是總想什麼時候過瘾一下。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魯迅
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裡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裡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牆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裡低唱,蟋蟀們在這裡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啪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着,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牆,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像人樣。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遠。
月迹——賈平凹
我們這些孩子,什麼都覺得新鮮,常常又什麼都覺得不滿足;中秋的夜裡,我們在院子裡盼着月亮,好久卻不見出來,便坐回中堂裡,放了竹窗簾兒悶着,纏奶奶說故事。奶奶是會說故事的;說了一個,還要再說一個……奶奶突然說:“月亮進來了!”
我們看時,那竹窗簾兒裡,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沒聲兒地溜進來,出現在窗前的穿衣鏡上了:原來月亮是長了腿的,爬着那竹簾格兒,先是一個白道兒,再是半圓,漸漸地爬得高了,穿衣鏡上的圓便滿盈了。我們都高興起來,又都屏氣兒不出,生怕那是個塵影兒變的,會一口氣吹跑呢。月亮還在竹簾兒上爬,那滿圓卻慢慢兒又虧了,缺了;末了,便全沒了蹤迹,隻留下一個空鏡,一個失望。奶奶說:“它走了,它是多多的;你們快出去尋月吧。”
憶兒時——豐子恺
其實,我長大後才曉得,祖母的養蠶并非專為圖利,葉貴的年頭常要蝕本;然而她喜歡這幕春的點綴,故每年大規模地舉行。我所喜歡的是,最初是蠶落地鋪。那時我們的三開間的廳上、地上統是蠶,架着經緯的跳闆;以便通行及飼葉。蔣五伯挑了擔到地裡去采葉,我與諸姐跟了去;去吃桑葚。吞落地鋪的時候,桑葚已很紫很甜了,比楊梅好吃得多。我們吃飯之後,又用一張大葉做一隻碗,采了一碗桑葚,跟了蔣五伯回來。蔣五伯飼蠶,我就可以走跳闆為戲樂,常常失足翻落地鋪裡,壓死許多蠶寶寶,祖母忙喊蔣五伯抱我起來,不許我再走。然而這滿屋的跳闆,像棋盤街一樣,又很低,走起來一點也不怕,真有樂趣。這真是一年一度的難得的樂事!所以雖然祖母禁止,我總是每天要去走。
端午的鴨蛋——汪增琪
端午節,我們那裡的孩子興挂“鴨蛋絡子”。頭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絲線打好了絡子。端午一早,鴨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個,鴨蛋有什麼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殼的。鴨蛋殼有白的和淡青的兩種。二要挑形狀好看的。别說鴨蛋都是一樣的,細看卻不同。有的樣子蠢,有的秀氣。挑好了,裝在絡子裡,挂在大襟的紐扣上。這有什麼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愛的飾物。鴨蛋絡子挂了多半天,什麼時候孩子一高興,就把絡子裡的鴨蛋掏出來,吃了。端午的鴨蛋,新腌不久,隻有一點淡淡的鹹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鴨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頭,不把蛋殼碰破。蛋黃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鴨蛋殼裡面洗淨,晚上捉了螢火蟲來,裝在蛋殼裡,空頭的地方糊一層薄羅。螢火蟲在鴨蛋殼裡一閃一閃地亮,好看極了!
朋友們,每個成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有着童心的成人更能體會到生活的美好,享受到生命賦予的真谛。
散文的語言最易與人親近,散文中名家們的童年情結也更能動人心弦,他們對孩子、對童年的關愛和熱望,出自他們未泯的童心和對生活的熱愛。期待您和我們分享您的童年故事!感謝收聽,下次再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