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lfjuzmus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資訊

處理傷口别犯這些錯,果斷收藏!
發布日期:2018-08-01 14:55       作者:魯南制藥集團       浏覽:2.7萬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碰到自己或他人遭遇創傷。傷口是細菌侵人人體的門戶,如果傷口被細菌污染,就可能引起化膿或并發敗血症,氣性壞疽、破傷風等,嚴重影響和損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我們都應該了解一點傷口處理常識。


640.webp.jpg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PLUS

1、人們在處理傷口時,常容易犯以下幾種錯誤:


保持傷口幹燥


當皮膚表層細胞遊移增生時,若遇到結痂,則皮層細胞難以移動,傷口愈合時間變長。傷口上适當的濕度會加速愈合。


多塗藥水


以往傷口處理常是雙氧水、碘酒、紅藥水、紫藥水塗得“姹紫嫣紅”的,但現在認為這些消毒藥水,會破壞到肉芽組織,減少白血球活性。消毒是必要的,但要迅速,馬上用生理鹽水把這些消毒藥劑沖拭為好。


必用抗生素


除非感染已發生,不然不用抗生素,即使是局部的抗生素藥膏,也會影響傷口愈合,重要的是用生理食鹽水──沖、沖、沖。


傷口流血塗雲南白藥


大家都知道,雲南白藥具有止血的作用。于是有的人就習慣将雲南白藥直接塗撒在流血的傷口上,以達到止血的目的,其實這種做法是不對的。雲南白藥雖然具有良好的活血、消腫、止血、止痛作用,主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外傷出血、吐血等,但是多作為口服之用。


如果将藥粉直接散在流血的傷口上,容易引起傷口感染發炎,反倒不能發揮其應有的功效。因此,傷口出血不宜直接塗撒雲南白藥,可采用止血帶或紗布壓迫止血。


包得緊緊的,密不透風


傷口的愈合,必須有“氧”,氧為形成膠蛋白所必需。最好暴露,至少要留有一定的空隙才對。


必須每天換藥


給傷口換藥的目的,一是檢查傷口的愈合情況;二是避免分泌物污染傷口。


許多患者都以為給傷口換藥越勤,傷口愈合得就越快。其實不然,這種想法是缺乏科學根據的。在傷口的表面有一層肉芽組織。良好的肉芽組織色澤鮮豔,呈顆粒狀,堅實而有彈性,觸之易出血。肉芽組織對傷口的愈合起主要的作用,但它對外界刺激的抵抗力較弱,過多的沖洗和擦拭都會使其發生挫傷。因此,換藥太勤或經常沖洗和擦拭傷口,都會使肉芽組織受到不必要的損傷,從而延緩傷口的愈合。


一般情況下,需間隔多長時間為傷口換一次藥,應根據傷口處分泌物及膿汁的多少而定。如果是化膿性傷口,分泌物又多,可每天換一次藥;如果傷口滲出物質很少,可間隔2—3天換一次藥。



亂用創可貼


創可貼是每個家庭必備的急救藥物之一,不過創可貼到底該如何正确使用,貼的部位又有什麼講究?很多人并不了解。


①小而深的傷口不能貼。由于創可貼的吸水性和透氣性都比較差,不利于傷口内的分泌物和膿液排出。容易使細菌生長繁殖,引發或加重感染。尤其是比較容易感染破傷風杆菌等厭氧菌。


②動物咬的傷口不能貼。對于狗咬傷、貓抓傷、蛇咬傷、毒蟲蜇傷或咬傷等曲動物造成的傷口,切忌使用創可貼,以免毒汁和病菌在傷口内蓄積或擴散。應在第一時間内,用清水、冷茶水、礦泉水、生理鹽水、2%的肥皂水,甚至尿液等,反複沖洗傷口15分鐘以上。


③污染較重傷口不能貼。有些傷口污染較重,甚至已經發生感染,或燒傷、燙傷的創面以及創面較大的皮膚擦傷,都不能使用創可貼來覆蓋創面,否則将會引發或加重感染。


④表皮輕微擦傷不需貼:一般來說,如果僅僅是輕微的表皮擦傷,大可不必使用創可貼,隻要用碘酒或酒精塗一下,就能預防感染。


小貼士:傷口包紮的正确方法


包紮的作用:壓迫止血、減少感染、保護傷口和減輕疼痛。


常用包紮方法:繃帶包紮和三角巾包紮。


繃帶包紮之環行包紮(還有蛇行、螺旋、螺旋反折包紮等):繃帶作環行重疊纏繞。用在胸部、腹部、手腕等粗細大緻相等的部位。為了便于固定,使之不滑落,第一圈可以梢斜,第二、三圈環行,并把斜出圈外的繃帶尾部平均剪開,先打半結,繞一圈後,再将兩尾用活結結紮。


三角巾(邊長1米的直角三角布塊)包紮:是廣泛用于較大創面的一種包紮方法。三角巾包紮要做到邊要固定、角要拉緊、中心伸展、消毒紗布要結實,否則會影響包紮質量。


①三角巾頭部包紮(還有面、胸背部、手足包紮等):先沿三角巾的長邊折疊兩層(約二指寬),從前額包起,把頂角和左右兩角拉到腦後,先作一個半結,将頂角塞到結裡;然後再将左右角包到前額作結。也可以把三角巾的頂角放在鼻尖,底邊放在腦後,把左右兩角拉到前額作結,再把頂角上翻固定。


②三角巾手足包紮:把手指、足趾放在三角巾的頂角部位,把頂角向上折,包在手背或足背的上面;然後把左右兩角交叉,向上拉到手腕或踝的左右兩面纏繞作結。


power by 看片 - QINGQINGCAO 2025-11-20 02:3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