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jwvtjzfaj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資訊

累死你的不是工作,而是工作方式(第一點)
發布日期:2018-10-31 10:52       作者:魯南制藥集團       浏覽:2.4萬

假如你的老闆正在飛機上,還有1小時落地,下來之後需要給客戶做一個重要彙報,而你需要給他做一份PPT。

但因為你錯估了時間,導緻PPT草草做完,而且發現其中一些數據沒有,你怎麼辦?

如果一個人智商情商正常、學習和工作意願高,就一定能出成績。

然而,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高效率。與産出高的人相比,低效人士無一例外都存在3個問題,其中一個即:隻關注任務,不關注目标。


以下,Enjoy~

dam_7698.jpg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PLUS)

隻關注任務,不關注目标

假如你的老闆正在飛機上,還有1小時落地,下來之後需要給客戶做一個重要彙報,而你需要給他做一份PPT。

但因為你錯估了時間,導緻PPT草草做完,而且發現其中一些數據沒有,你怎麼辦?


低效人士的做法是:瘋狂地找數據,最後可能數據有了,然而PPT沒有來得及做完,或者質量不高。

一般人的做法是:找人幫自己一起找數據。


而最高效的那些人,會根據老闆此次彙報的目的,判斷這些數據在其中的作用大小:

如果作用不大,那麼就把時間花在完善重要頁數、而不是找數據上,如果很關鍵,那麼就找其他人幫忙,或者找一些替代數據。


dam_7746.jpg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PLUS)

這三類人之間的差距,其實就是任務導向與目标導向的差距。

我此前的咨詢公司,在做高潛人才研究的時候,有個發現:

高潛力的人才是有共性的,具備這些共性的人,幾乎做什麼都能做好,而不具備的,幾乎做任何工作都會障礙重重。

這其中,有一項共性就是Result-driven(結果驅動)。


那些高産出的人,未必動作更快,而是更善于判斷,什麼事情對結果是最有效的,然後,用盡一切辦法保證結果達成,而不是死守着原有的工作任務。

實際上,結果驅動不僅僅是一種工作習慣,更是一種思維方式。

這種以終為始的思維模式,是我自己刻意訓練的最有用的思維模式之一。

比如思維訓練營裡,有學員問我:如何讓自己對一個行業有真知灼見?


想想看,如果是你,會如何回答?

我的回答方式,是反問她:

具備真知灼見的目的是什麼呢?是想讓客戶更加信任你、還是想讓老闆看到你的進步?

假設你是希望客戶信任你,覺得你懂他,那你要做的,就是看這個行業裡的客戶有什麼痛點,然後針對這幾個痛點,下功夫研究和分析,有更多洞見,然後借機溝通出去。


 dam_7870.jpg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PLUS)


了解一個行業,是一個太大的話題,沒有目标,根本無從下手。

所以,沒有結果驅動的思維,而僅僅死守着工作任務,最終就是,出工不出活兒

power by 4部美到令人窒息的欧美R级片 2025-11-17 13:5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