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資訊

魯南制藥的“綠色”廠區
“你看現在環保風暴對我們基本上沒有影響,也不會停我們的項目,為什麼?我們都走在最前面了。”這句話,魯南制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張貴民說得底氣十足。
早在2010年,魯南制藥先後停掉三個污染大項目,産值和設施投入損失超過20億,卻煉成了一身抵禦“環保風暴”的鋼筋鐵骨。魯南制藥在守住綠水青山的基礎上謀發展,企業營收不但沒有下降,還實現了從2015到2017年三年翻番。
污水排放口水草茵茵魚兒漫遊
漫步在魯南制藥集團新時代藥業,整個廠區天藍、地綠、路潔、水清。站在廠區西北角的萬噸污水站,可以看到整個廠區的生産、生活污水經過處理合格後排入溫涼河。河流内水草茵茵,魚兒漫遊,背後是企業每年3000萬元的污水處理投入。
污水站運行班班長孫明指着溫涼河上的一個排放口說:“這個排放口是2015年迎接淮河流域環保大檢查的時候投入150多萬元新建的,我們的污染源是國控省控的重點,标準要求很高,最下面和河接觸的地方,魚都往上蹿。”
“我們喝的就是沂河水,上遊就是溫涼河。我們産生的污水都要由污水站處理出來,達标排放。處理不好就被我們自己飲用了,這不是害人,是害己!環保離我們不遠,我們一定要老老實實做。”張貴民告訴記者。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求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每年,魯南制藥都會組織學習關于安全生産的法律法規,開展相應的培訓活動,将“安全、質量、環保、能源、生态”的理念貫徹到實際生産中。目前,魯南制藥的廠房環境優美,綠蔭環繞、碧波蕩漾,既實現了環境保護的目标,又為企業員工創造了健康舒心的工作氛圍,提高了員工的歸屬感,激發了員工的工作熱情。
斷臂求生有所為有所不為
中國是原料藥生産大國,産量位居世界第一,但規模效益的取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國内相對較低的生産成本和環保投入,這對生态環境造成了傷害。“以環保缺位來換取競争優勢,不少藥企在這條老路上苦苦支撐。”張貴民說。
魯南制藥卻對此說“不”。2010年以來,魯南制藥對污染較大的大噸位原料藥進行停産,主動拆除三條高耗能生産線,設施投入和産值損失超過20億元。改造之後,廢水、廢料的排放量隻有原來的十分之一。
2016年下半年,魯南制藥7-ADCA生産車間都已經建好了,即将投入生産,下遊客戶卻在不久後接到該産品将于年底停産,提醒他們提前做好供應商變更準備的通知。魯南制藥是為了做好環保工作關停了這條生産線,這在當時震驚業界,因為該産品是魯南制藥的出口盈利産品,新建的生産車間産能巨大,預計産值能達到4億元。
魯南制藥一直在将環保位次前移,争取更大的主動。魯南制藥集團副總經理劉忠介紹,在每個産品的立項研發階段,企業就将環保因素納入産品設計中。他說:“我們每一個産品在開發時都要考慮到今後生産中的排放物能不能處理掉,如果不能,這個項目就不會做!”
中國化學制藥工業協會資深副會長張明禹曾指出,如今制藥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環保壓力,綠色環保、清潔生産等概念對于藥企不再是錦上添花,而是關乎生死的大事。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面對越來越嚴格的環保要求,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企業将難以生存。治污能力将成為未來制藥企業的核心競争要素。“徹底解決環保問題,對企業是長痛或短痛的選擇。不少企業心存僥幸,懈怠了防污治污,我們卻舍得斷臂求生存。”張貴民說,提早打算,主動把多年後必将出現的結果提前結束,企業才有機會越走越遠。
提早布局結出環保碩果
環保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魯南制藥在多年前,就已經在綠色生産方面布局。
在2005年,魯南制藥就建立了國家級循環經濟技術研發平台。其下屬子公司新時代藥業成立了“污染控制與資源化研究中心”,建立了150多人的專業環境保護員工隊伍。依托科技人才和先進的實驗設備,研究中心目前已取得了芬頓法處理制藥廢水、中藥渣産沼氣綜合利用等30多項研究成果,申請中國發明專利15項。
先人一步的魯南制藥在環境治理和節約能源方面走在了行業前列:魯南制藥“三廢”處理設施已累計投入6億多元,建設了4座污水處理廠,完成了一系列重大環保技改項目;利用萃取精餾法回收低濃度醋酸技術,實現了産業化和資源的循環利用,填補了我國在萃取法回收低濃度醋酸領域的空白;在環境治理和節約能源方面先後榮膺“臨沂市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先進單位”“臨沂市水污染防治先進單位”“山東省節水型企業”“山東省環境友好企業”“山東省建設環境友好型十佳企業”等稱号,新時代藥業被授予“山東省工業旅遊示範點”。
魯南制藥近年的數據顯示,制約企業發展的環保桎梏逐漸被解除。2017年魯南制藥上繳稅金13.6億元,同比增長32.97%;員工年均收入同比增長24.1%;企業營業收入從2015到2017年實現了三年翻番。“魯南制藥的發展壯大是在淘汰落後産能的基礎上實現的。淘汰20億産值,總産值實現了翻番,這就像下象棋‘退二進三’,退後兩步,是為前進三步蓄力。”張貴民說。
文章來源:中國醫藥報 本報記者 廖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