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fylxqlyc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資訊

年輕時要具備3種“老闆思維”
發布日期:2019-03-28 16:36       作者:魯南制藥集團       浏覽:2.3萬

一說起“老闆思維”,就要和“打工者思維”作對比。我認為這兩種思維最大的不同,在于看問題的深度與廣度。


所謂老闆思維,并不是說有了這些思維就能當老闆,而是像老闆一樣去思考,去站在更高一層的角度分析問題,從而實現高效成長。無論它是個人成長,還是企業成長。


這次,分别從時間,社交和個人三個方面,來談談年輕時最重要的“老闆思維”有哪些。


1. 對待時間:成本收益思維

你一定聽過這句話:


“年輕時沒錢,沒背景,沒資源,但你有的是時間。”


話是沒錯,但它的意思并不是說時間多,你就可以去胡亂揮霍。


這就好比現在你手上有100萬,覺得去買一個2萬塊的包不心疼。但你這麼2萬、3萬、4萬不停地去買,日積月累,到最後隻剩下10萬塊的時候再回頭看,就會發現問題。


因為你花了90萬,買了一堆對提升自己能力絲毫沒用的東西。更可怕的是,一旦開了這個頭,後面就會越買越上瘾。哪怕最後隻剩10萬塊了,你也會毫不猶豫繼續去買。


dam_8717.jpg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PLUS)

時間同樣如此。


年輕的時候,手上有大把時間沒錯。但你半年跳槽三四次美名其曰探索自己的興趣,動不動Gap Year 一兩年回來啥技能沒學到還得靠爸媽養,再不然就是下了班就去喝酒蹦迪放松自己,一周三四次不帶重樣。


表面上看人生充實豐盈,實際上從時間的投入産出比來看,除了獲得一堆沒用的雞湯和朋友圈美照,你别無收獲。


為什麼要把這個拿出來第一個說?因為我看過太多年輕人就是這麼廢掉的,這是真的可惜。


這裡的關鍵症結,就在于沒有成本收益的思維。


每一次投入時間做事情之前,一定要提前評估好投入産出比。哪怕你不能精确預估出一個價值産出數字,也要大概曉得一個上下限範圍。這就是成本收益的思維。


沒錯年輕時有的是時間,可每次花費時間都不去考慮它的效果是什麼,總覺得“時間多嘛,無所謂”。


二十歲出頭的時候養成這個習慣,接下來許多年就會一直這樣。就好像手拿100萬的時候覺得花2萬塊買個包不是事兒,可一直買到二十七八歲的時候,生活倒是“多姿多彩”了,可工作能力還在原地踏步,人生觀依然停留在學生時代。反觀其他同齡人,早在不知不覺中超出自己一大截。


如果說22歲到27歲這頭5年,是人生至關重要的成長準備期。那麼把這5年用“時間賬本”的形式展示出來,你就會知道之前浪費掉的時間是多麼可惜。


所謂時間賬本,就是将過去一段時間内所有的活動按照類别來分别統計,如同現金記賬本一樣。這是一種直觀複盤自己時間投入産出比的方法。


例如在下圖中,我将一個月的時間按照4種行為進行分類(為方便畫圖,以一個月30天為例,每個格子就代表一天),然後分别計算出各個行為的投入時間。這時你就會發現許多過去未曾想到的現象。


比如我看似一個月工作22天,每天工作8個小時。但實際上每天全心在工作的時間隻有6小時左右,所以就是22 x 6=132 小時,也就是差不多6天時間在認真工作。


再比如,我每天都會抽出2個小時學習工作之外的技能,但實際上這2小時裡開小差玩手機就會占到1個多小時左右,真正全神貫注學習的時間隻有1小時。所以1 x 30=30 小時,也就是差不多每個月隻有一天時間在學習。


當我們用這個方法去複盤自己對時間的使用情況,就能發現自己的效率和成本收益比如何。


各位不妨也用這個方法來統計一下過去花費的時間,做一個自己的“時間賬本”。從一個月,到一年,再到五年,都去統計看看,你一定能發現有趣的事情。越早懂得對時間的高效利用,就越能去掌控時間,而不是被時間所裹挾。


那麼知道了自己對時間的利用情況,如何去提高時間的成本收益比呢?


以下三個關鍵問題,能夠幫你理清思路:


1. 我投入時間去做這個事情,能獲得什麼?


2. 獲得的這些東西,和我投入的時間相比,是否值得?


3. 這些收獲對我今後的人生,會造成怎樣的短期影響和長期影響?


比如你每次跳槽,都收獲了什麼?花了這麼長時間去研究如何跳槽,在這個階段是否合适?


比如Gap Year的經曆讓你得到了怎樣的成長?是改變了你的人生态度,修正了你為人處世的方式,還是僅僅是花爸媽的錢出去玩一遭?


再比如喝酒蹦迪打遊戲,這些是讓你獲得身心的放松還是讓你逐漸對享樂上瘾?通過這些你有沒有鍛煉出自制把控的能力,讓人生過得張弛有度而不是被欲望随意支配?


把投入的時間和未來的可預期收益做一個對比,然後多問問自己值不值得,而不是想一出是一出。這才是成熟對待時間的方式。


2. 對待社交:杠杆思維

“杠杆”是個金融術語,它的作用是借助外部資金來放大自己的投資效果。


最普遍的“加杠杆”例子,就是貸款買房。


比如你現在有100萬現金,再向銀行貸款200萬,買了一套300萬的房子。這就是用200萬的杠杆,撬動了300萬的房産。


當你在市場行情好的時候将房子賣出,扣除手續稅費後拿到500萬,再還掉銀行的200萬本金和利息,實際最後手上有将近300萬。


這一套流程下來,你用100萬的成本,加上200萬的杠杆,最後獲得了300萬的收益,這就是杠杆的作用。


這個思維放在人際社交中同樣有效。


大家一定聽過一個很熟悉的詞,叫“人情債”。為什麼會有“債”這個說法呢?因為人情是要還的。


當你去向别人求助人情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在給自己加杠杆。給自己加的“杠杆”如何去使用,或者更精确一點說,如何去投資?這裡面大有學問。


比如很多人在年輕的時候,一心想去結識大佬牛人,以為這樣就能平步青雲。但實際上,真正的大佬你很難認識。因為你沒有到他那個眼界和地位,價值等級不匹配,根本聊不到一塊去。即使有幸結識,最多彼此交換一個名片,對方轉身就會忘了你是誰。


反而是那些充滿了成長潛力的同齡人,現在和你處于同一階層。這種人是最值得你“加杠杆”去投資的。


我身邊一位工作了25年的朋友S,跟我說了這樣一個故事。


當年S大學畢業時進入一家廣告公司,服務一家國際知名的快消品牌。那時和S對接的客戶,也是一位剛畢業不久的年輕人。S覺得和這位客戶在工作上合作地很好,也很聊得來,于是花了很多心思去服務好對方。


為了把工作做得更好,S付出的努力經常超出自己的工作範疇。她會主動去幫客戶解決更多問題。


比如做一場線下活動,明明她隻用負責一小部分内容。可為了保證活動的整體質量,她會花時間去研究活動流程,甚至求助其他前輩的方案來學習經驗,然後再反過來告訴客戶怎樣做會更好。


這就是在給自己“加杠杆”。而S的努力也得到了客戶的贊賞。一來二去久了,這兩個身處甲乙兩方的年輕人居然成為了好朋友。


時間過了20多年,S當年的這位客戶,如今已是另一家國際知名企業在中國地區的CMO(首席營銷官),她們的友誼也一直維系到現在。這段關系為S帶來的好處自然不用多說。


dam_8795.jpg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PLUS)

這個故事給了我很大啟發。


與其費盡心思去認識大佬,不如找準那些你認為未來可期的同齡人,然後主動“加杠杆”去投資與對方的友誼。


這時的交往是最平等的。因為大家都是年輕人,沒有階級地位上的巨大差異,對世界的認知水平也差不多,所以最容易談得來。


而且對方很可能和你一樣,處于需要幫助的過渡時期。隻要你真誠相待,哪怕做出一些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去幫他也不要緊,對方一定會銘記在心。


這種關系,遠勝過吃飯喝酒換名片結下的所謂“人脈”。


這時我們唯一需要學會的,是看人的眼光。這并不是隻有當了老闆才要去學,相反年輕的時候就要學會看人。看他的人品,看他的能力,看他的價值觀,然後作出判斷,你是不是要對這段關系“加杠杆”。


所以調轉方向,去投資你的同齡人。如果你看人的眼光不差,收獲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3. 對待自己:抗風險思維

抗風險思維,就是讓自己時刻處于一個居安思危的狀态。


即使現在所有事情都順風順水,也要給自己留出一部分精力,思考如果眼前的一切全部消失,應該怎麼辦?


越是處于順勢,越要警惕變化。因為登得越高,往往摔得也越慘。


我和身邊一些生意做得很成功的朋友聊天,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随時做好了破産的準備。


這倒不是說真的就破産了,而是他們總會提醒自己,要給自己“留一手”來對抗未來的風險。


這些風險可能是突然改變的政策,現金流的斷裂,競争對手的偷襲,供應商的倒戈,甚至公司内部出現問題。針對這些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都要提前制定好相應的對策。


dam_8170.jpg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PLUS)

有時候,這個思維能救命。可許多人還未意識到這一點。


舉個例子。如今媒體大力鼓吹享樂主義和消費升級。在經濟下行的時候,“口紅效應”愈發明顯。人們熱衷用不加節制的消費來獲取短暫的安慰,而忽略了長遠的變化。


許多年輕人甯可透支信用卡也要買一款新出的手機,和老闆一言不合就遞交辭呈。可他們沒有思考過,大肆消費之後,這筆錢還不上怎麼辦?貿然辭職以後,假如三個月内還沒有找到新工作,接下來的生活應該如何?


這都是未來的潛在風險,如果沒有提前規劃好就貿然行動,是很不成熟的行為。


我見過許多手上拿着N張信用卡,拆了東牆補西牆的人。還有因為各種稀奇古怪的理由而辭職的,連“和老闆星座不合”都能成為他辭職的原因。


你說這些年輕人的思維超前嗎?如果這就叫超前,我甯願自己思維落後一點,保守一點。因為他們最後的結果,往往是風險越滾越大,錢越欠越多,工作越來越難找。


他們并沒有一個能夠對抗風險的東西,對未來的變化也毫不在意,隻顧眼前。


能夠對抗風險的東西,它的價值不會随着時間的推移而改變,而是在任何環境中都能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比如一份走到哪裡都不愁飯吃的專業技能,比如對時局變化的敏銳洞察和把握能力,再比如一段牢固的利益互惠關系。


這些是放在任何時代,都有市場需求的價值。隻有抓住了永恒不變的東西,才能從容地應對千變萬化的環境。


那麼我們如何培養抗風險的思維呢?隻要記住:


你所做的任何決定,任何行動,都會伴随着風險的産生。


不要看到眼前的利益就兩眼放光,多思考一下背後的門道在哪裡。中國有句話叫“福兮禍所依”,在順境的時候謙虛謹慎,不要得意忘形。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最後簡單總結一下,年輕時可以去學習的“老闆思維”有三種:


1. 對待時間:成本收益思維;

2. 對待社交:杠杆思維;

3. 對待自己:抗風險思維;


為什麼我說這三種是重要的“老闆思維”?


因為時間是你最有價值的資源,社交是你撬動更大事業的支點,而時刻保持居安思危的狀态,才能在變化來臨時提前做好準備,逆流而上。


能做到以上這些,你就不會是一個一直打工的人。具備“老闆思維”并不一定要當老闆,但能讓你像老闆一樣去思考,成長地更快一點。


power by 亚洲欧洲中文日 2025-11-18 05:3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