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資訊
有個小姑娘跟我吐槽說,因為自己的疏忽影響了團隊的業績,她被團隊成員孤立起來了。
小姑娘覺得自己很委屈,平時大家都各忙各的,沒有人教她,結果出了問題,大家都讨伐她。
小姑娘問:“職場都是這麼沒有人情味的嗎?”
其實不然。
如果你把職場當學校,就會發現職場是冷血的;隻有把職場當職場,你才會發現職場是有溫度的。
從學校到職場,我們從知識的索取者變成了價值的創造者,思維方式自然也要跟着轉變。
有些“學生思維”帶到職場上來是很可怕的,不僅會讓我們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有時甚至還毀掉我們的上升空間。
但是,近9成職場人,幾乎都掉過“學生思維”這個大坑,最典型的誤區有這四種:

1
期待有人教導,不主動獲取信息
我也曾有過和小姑娘類似的委屈。
最初在鞋廠做開發工作的時候,沒有人帶我。
經理把幾個客人分給我,告訴我一周之内要出樣品,我對着密密麻麻的設計稿差點掉淚,因為我完全不知道如何把那些圖案和字母變成實物。
我跟經理說:“沒有人教我,我不知道要怎麼做。”
經理說:“你有問題可以随時來問我呀!”
這句話讓我很崩潰,我連第一步如何邁出去都不知道,又怎麼會知道我會遇上什麼問題呢?
但是,經理确定說不會有人教我,我也隻能硬着頭皮上。
我先觀察同組其他小夥伴的操作模式,仿照他們的樣子把英文指令翻譯成中文的樣品單,遇到不确定的東西再去問他們。
然後我發現,每往前走一步,就會有更多的問題出來,例如,樣品單發給工人以後,物料去哪裡找;物料備齊以後,流程要怎麼排……
我從不知道怎麼問問題,到後來問問題的方式越來越精準,從最開始的“我應該怎麼做”到後來的“寄快遞的時候要準備什麼資料”“樣品标簽上要顯示哪些信息”等等,我對自己的方向越來越明确。
多年以後,我很感恩當時放手讓我自己探索的經理,他讓我在最短的時間内探索出了最适合自己的成長方式。
讀書的時候,老師會把知識點擺到面前來,引導我們前進。職場卻不同,每個人都在争取創造自己的工作價值,沒有人會把教導新人當成自己的義務。
職場的成長沒有定勢,你不主動争取,就不會知道有哪些可利用的資源;你不開口去問,别人就不知道要給你提供什麼樣的幫助。
所以,在職場上,所有的信息都要靠自己主動去獲取。
你想要成長,就得積極地看,積極地學,積極地問,自己去找準那個最精準的方向,不要等着别人來拽着走。

2
慣于追求完美,害怕出現錯誤
學習知識的時候,我們盡量在追求完美,不管是考試還是做題,大家都在盡量避免出錯,答案正确是終極目标。
這種思想演變到職場就是容易給自己定下錯的奮鬥目标:以期待表揚為結果,害怕犯錯,害怕承擔犯錯的結果。
要知道,在職場上,沒有哪件事可以做到滿分,一件事情究竟能處理得有多完美,是沒有上限的;
同樣,在職場上也沒有不犯錯的人,不管事情結果是好是壞,隻有嘗試得越多,才能積累得越多。
最初接觸外貿行業時,我對一些專業術語的英文不太了解。有一次,我把一個小配件的材質理解錯了,造成十幾雙樣品鞋生産出來都不是客人想要的模樣。
我忐忑地向主管引咎辭職。
辭職信被主管扔了回來。他對我說:“想要學東西,就不要怕犯錯。要知道,以你的地位,捅不出多大的簍子,你眼裡天大的錯誤,都是在我們的預料範圍之内。”
在主管的鼓勵下,我不再畏首畏尾。我後來也犯過一些大大小小的錯誤,但随着經驗的積累,我能犯的錯誤越來越少。
等我爬到當初主管那個位置時,我已掌握了不少專業知識,并能預見每個流程中可能出現的狀況,也能在問題出現時當機立斷采取補救措施。
如果當初不是主管提點,我可能至今依然在害怕犯錯的誤區裡徘徊,也可能早對這個行業失去了興趣。
成長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不斷地在錯誤中進行自我反省和總結,我們才會逐漸變得睿智練達,目标明确,從而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
職場上,我們的終極目标是自我成長,提升核心競争力,而不是獲得某一位領導的表揚。為了“害怕犯錯”而放棄成長,那才是我們最大的錯。

3
隻有競争對手,沒有合作夥伴
在學校裡,名次是衡量我們學習水平的最重要标準。
如果一場考試平均分是60分,我們考了80分,就會對自己滿意;如果一場考試平均分是90分,我們考了80分,就會檢讨自己為什麼會落後。
雖然同樣是考80分,因為名次的不同,我們對自己的評價也就發生了變化。
學校裡的競争模式裡面,每個人都是單打獨鬥的英雄,你隻要把别人比下去就有勝算。這種思想發展到職場上就是:眼裡隻有競争對手,沒有合作夥伴。
然而,職場上沒有個人英雄。有時候你花三五年摸索出來的一條經驗,可能你的前輩花三五分鐘就能跟你解釋清楚,隻有懂得向外借力,才能加快自己的成長步伐。
我有一個做文案的交流群,大家常在群裡交流一個文案技巧和接單資源。
小方是裡面比較沉默的一個,有一次他問了我一個問題:我做了五年文案了,感覺并沒有比做過一兩年的人強多少,我是不适合這一行嗎?
我建議他多跟群裡的同行交流經驗,拿自己現有的經驗去換自己需要的東西。後來小方有意識地與同行互動,并把自己的富餘資源分享出來。
一段時間過後,小方嘗到了甜頭。
他說,原來隻是想着,好不容易摸索出來的經驗,為什麼要便宜别人呢?卻沒有想到,别人需要我的幫助,我也需要别人的幫助。即使是存在競争關系,我們也可以是很好的合作夥伴。
害怕别人分蛋糕的人,其實是格局不夠大。隻盯着眼前得失,看不到更長遠的發展,就會失去把蛋糕做大的機會。
尺有所長寸有所短,每個人都有與衆不同的優勢,團隊合作精神是職場上的必備素質,與人合作才能提升工作價值。
職場上的發展從來不看名次,看的是價值,你創造的價值越大,成長的機會才越多。

4
遇到問題,就想換一個環境
在學校裡,同學關系不好的時候,老師會幫忙調解;即使是闖了大禍,也會有家長與老師一起幫忙協商,基本上不存在适應環境的困難。
但是,在職場上,沒有人幫助我們解決這些問題。
我認識一個學霸叫楊楊,他像所有學霸一樣,讀名校,拿學位,光環加身。然而,一踏入社會,他就變得沒那麼牛氣了,工作換了一個又一個,總在基層徘徊,總是懷才不遇。
他每去一個地方,都會碰上同事關系複雜、領導對自己不夠重視的問題。眼看着越來越多當初成績比他差的同學混得比他好,他憤憤然說:“這社會真不公平!”
職場上的公平是什麼?是越往上爬,能阻礙你的東西就會越來越少。
在你變得強大之前,絕對不會有量身定制的好工作。
如果不能意識到這點,在一個地方不滿意,換到另一個地方也不可能滿意。因為在一個地方沒解決的問題,換到另一個環境依然會碰到。
職場作家小川叔曾說:每一次跳槽都應該是一次斜上方的爬坡升級。
的确如此,跳槽應該是在崗位上積累到一定程度後的自我突破,不能當成我們逃避問題的擋箭牌。
發現問題是好事,每一個問題裡面都隐藏着我們成長的契機。同事關系不好,是鍛煉我們情商的好機會;領導不重視,是因為我們還需要鍛煉出别人無可取代的真本事。
碰到問題的時候,如果害怕它,它就永遠是我們的硬傷;隻有把問題解決掉,它才不會成為我們前行的障礙。
敢于直面問題的人,自我認知會不斷地得到提升;去攻克一個又一個的障礙,才能在積累中成長。
一個人适應環境的能力,跟他解決問題的能力永遠都是成正比的。
當我們把全部力量用于改善自我,而不再浪費時間去逃避問題時,我們才會變得越來越優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