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資訊
古代有一句話叫做,“甯治十男子,不治一婦人,甯治一婦人,不治一小兒”。由此可以看出給一個孩子看病所帶來的難度,尤其是古代沒有任何現代的儀器設備,碰上不會說話的孩子,隻能通過面色、舌苔、脈象等體征來診斷。

那麼現在給孩子看病變容易了?當然不是,比如給兒童做一個核磁共振的時間大概相當于四個成人所需要的時間。
自古以來為孩子看病都是一大難題,特别是國家實施“全面兩孩”政策以後,兒科醫療資源不足導緻的供需矛盾更加凸顯。最近一篇《1.5萬兒科醫生消失背後,9000萬中國家庭無路可退》文章更是在小編的朋友圈裡頻頻出現,文章裡面提到了很多兒科醫生緊缺的原因,如兒童診斷難度大、工作時間長收入卻少以及易發生糾紛等問題。
都說醫者仁心,其實的确是這樣,紀錄片《人世間》裡面提到了一位醫生,說她每天要照顧十幾床的患兒,這些躺在ICU的患兒都是重症,肚子裡長腫瘤、骨髓裡長腫瘤、腦子裡長腫瘤…而自家的女兒腿骨折了隻是把孩子安頓在值班室。
所以小編覺得兒科醫生緊缺最大的原因不是來自于工作強度大收入少,而是付出後還不被患兒家長理解。據報道,一名兒科醫生曾被患兒家屬砍成重傷後不治身亡,身中27刀、頭部多達12刀,令人難以釋懷的是,被砍前他剛剛結束了16個小時的夜班,忙得一夜沒有睡覺。國外的醫生們都震驚了,從來不知道原來除了地震海嘯去救援可能有生命危險,呆在醫院裡都有能風險。

圖片來源于站酷海洛
我們無法改變一些客觀因素,隻能從身邊的每一件能做到的小事做起,如果每位患兒家長能夠多了解一些基礎的醫療和育兒常識,對醫生多一份理解和關愛,小編相信醫生工作上再大的壓力可能都會被你的一個微笑或者一句謝謝所緩解。
比如在帶孩子去醫院就診時可以這樣做:
對醫生說出孩子的主要症狀,而不是通過自己的判斷認為孩子是不是得了什麼病,接下來可以遵循FLODARQ,的原則,進行一一展開。
F:frequency 頻率,也就是說疾病發生的頻率如何。
L:location 位置,描述一下症狀出現在什麼位置。
O:onset 描述一下疾病發生的時間。
D:duration 描述一下症狀一般持續多長時間。
A:associated factor 描述一下發生主要症狀的時候還有沒有伴随其他的症狀。
R:relief 有沒有什麼方法能讓症狀稍微緩解一些。
Q:quality 描述一下症狀的程度或性質。
例:“醫生,孩子的左眼睛痛,是一種刺痛的感覺,大約是2周前開始的,每天會痛幾次,大概每次持續幾分鐘,經常會伴随眼睛幹澀的情況,每次閉眼休息一下會稍微舒服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