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資訊
詩裡的秋天,是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是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你可知道,在秋天,無論是長晴無雨,秋陽更盛,還是秋風蕭瑟,天氣轉涼,都有可能導緻燥邪侵體,使人患病?
秋燥的來曆
秋燥,從字面意思上理解,是指秋天氣候幹燥。
在部分人看來,它隻是秋天的一種特征,算不上病。但事實上,早在《内經》中就有燥邪為病的記載了——“燥勝則幹”、“燥者濡之”。後來随着醫學的發展,人們對燥邪的認識更為全面和完善,到明末清初時,著名醫學家喻嘉言首創“秋燥”病名,并編寫了論述燥邪為病的名篇《秋燥論》,秋燥一詞,自此延續至今。現代普遍将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發生的疾病,稱之為秋燥。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plus
秋燥的病因與分類
雖然曆代醫學家對秋燥是因涼緻病還是因熱緻病有不同的看法,但被後世廣為接受的是“秋燥可根據燥性的涼熱,分為溫燥和涼燥兩類”這一說法。
對傷寒和溫病頗有研究的俞根初在《重訂通俗傷寒論-秋燥傷害-因》中提出,“秋深初涼,西風肅殺,感之者多病風燥,此屬燥涼,較嚴冬風寒為輕。若久晴無雨,秋陽以曝,感之者多病溫燥,此屬燥熱,較之暮春風溫為重。”
簡單來說,在初秋季節,天還很熱的時候,人們更容易因燥熱而患病,到深秋時候,秋風寒涼,人們則容易因燥涼而患病。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plus
如何辨治溫燥和涼燥
01、溫燥症狀
惡寒較輕、持續時間較短,伴有較為嚴重的發熱,但出汗較少,有鼻塞鼻幹、唇燥咽幹、心煩口渴、咳嗽等症狀,咳嗽時有粘稠的痰,且量少難咯。
02、涼燥症狀
會出現較重、較長時間的惡寒,發熱比較輕,一般不會出汗,有鼻塞症狀,或流清涕,唇燥咽幹但不會口渴,咳嗽時痰較為稀薄,且量多易咯。
03、秋燥的預防
補水。預防秋燥,多喝水是最基礎的方法。白天要及時補充溫開水,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有條件的話,可以喝點淡鹽水,能夠防止體内水分快速流失。晚上則可以喝些蜂蜜水,能夠起到潤肺作用。
清淡飲食。秋天要盡量避免吃辛辣的食物,容易使人上火,宜多吃時令水果蔬菜,比如秋梨,就有很好的止咳去燥效果。
注意生活方式。秋天氣候多變,晝夜溫差較大,應适當增減衣物,同時也要堅持運動鍛煉,提高身體免疫力。要保持充足睡眠,早睡早起,學會調節自身情緒,避免煩躁焦慮。
用藥治療。患者可在辯證後用中藥治療,比如溫燥可用桑杏湯,涼燥可用杏蘇散等。
每個季節都有自己的特性,季節的變化可能會對我們的身體帶來一定的影響,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一定要做好預防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