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資訊
每年的10月12日,是“世界關節炎日”。據統計,我國關節炎患者已超1億人,關節炎已經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被稱為“頭号緻殘性疾病”。

該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得了關節炎呢?
關節炎是指在人體關節及周圍組織發生的炎症,或是由感染、退化、創傷、遺傳、免疫等因素引起。其主要表現可以概括為“紅、腫、熱、痛、跛”五字。
紅:由細菌、病毒等微生物感染關節腔導緻的感染性關節炎,會出現關節紅腫症狀。
腫:由于關節腔内積聚了大量的漿液性、纖維素性或膿液性滲出液,導緻關節囊膨脹。關節腫脹受疾病的影響較大,但和疼痛程度并不一定相關。
痛:疼痛是關節炎的主要表現,不同類型的關節炎其疼痛的表現不同,有壓痛、陣痛、酸痛等多種疼痛類型,嚴重時會影響走路。
跛:關節炎會造成關節周圍組織水腫,周圍肌肉的保護性痙攣和關節結構被破壞,最終導緻關節活動受限。而慢性關節炎患者由于長期關節活動受限,可能導緻永久性關節功能喪失。
常見的關節炎有哪幾類呢?
骨關節炎:多發生在50歲以上的人群,年齡越大患病幾率越高,是一種關節退變性疾病。患有此種疾病的人群,早期表現為上下樓梯膝蓋疼痛不适,久坐站起膝蓋僵麻不已,嚴重者即使走在平地上也會有關節疼痛感,還會出現“羅圈腿”等關節變形的症狀。
類風濕性關節炎:多發生在中年女性,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一般表現為手、腳等小關節的多個、對稱性關節炎症,長期的關節滑膜炎症、腫脹侵襲會導緻關節畸形和功能喪失。
風濕性關節炎:多是由鍊球菌感染導緻,常發生在膝關節、肘關節等部位,一般不會造成關節畸形。
痛風性關節炎:主要因尿酸鹽結晶、沉澱引起,多為急性單側關節炎,主要表現為大腳趾突然紅腫、疼痛等症狀。
強直性脊柱炎:一般是由遺傳、環境等因素導緻,多發生在男性群體,主要表現為脊柱、骶髂關節等中軸關節病變,嚴重者會導緻脊柱和關節畸形。
日常生活中,該如何保護關節呢?
1.保暖。天涼好個秋。随着氣溫逐漸降低、寒氣不斷加重,更應該注重保暖,及時增添衣物,保護好自己的關節。很多年輕人喜歡穿破洞褲、露腳腕褲,一味地追求美麗凍人,殊不知寒氣侵襲,日積月累下,關節也逐漸發炎了。
2.運動。喜歡運動的人群注意了,在運動前做好預熱準備,以減輕在運動過程中對關節的磨損。适度的步行、遊泳等方式可以鍛煉膝關節,加強關節功能。
3.休息。如果已經有了關節炎的傾向,一定要保持足夠的休息,避免長途奔走、爬山、跑步、上下高樓、久站久坐久蹲等過度勞累的生活方式,以免關節炎症加劇。
4.藥物。在醫師指導下按時服用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藥物,如魯南貝特、納力、金藤清痹顆粒等藥物。金藤清痹顆粒具有良好的抗炎、抗風濕、抗氧化、止痛、解熱及免疫調節的作用,對類風濕性關節炎具有很好的療效。
關節的健康影響我們的生活質量,讓我們一起保護關節,做到早預防、早診斷、早治療,在健康的道路上且行且珍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