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shezimzi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資訊

成年人,請遠離線性努力
發布日期:2019-12-26 09:39       作者:魯南制藥集團       浏覽:3.0萬


一、差距到底來源于哪裡?


企業與企業、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到底來自什麼?


2011年,當小米發布第一代互聯網手機時,華為還在為運營商定制低端機。


盡管早在2003年,華為就成立了手機事業部,但并不順利。以至于在2009年,任正非曾考慮整體出售手機終端業務。

 

直到餘承東的入局,這成為華為手機事業的拐點。


他是一位1993年加入華為的老員工,時任華為歐洲區總裁。餘承東剛接手終端業務時,内心近乎悲壯與絕望。


終端業務不僅僅對他而言是個生疏的領域,而且這是個爛攤子,發展很弱小也不賺錢,沒有人看得上。


上任後不久,餘承東大刀闊斧,砍掉運營多年的3000萬部低端貼牌手機業務,專心研制中高端華為自有品牌。 

 

内部轉型,向來在争執中妥協前進。這個新戰略在初期就受到重挫,遭到合作運營商的紛紛抵制,甚至一度要挾終止服務。


華為終端内部的元老,甚至發起“倒餘運動”,鬧到了任正非那裡。


最後,這位創始人一錘定音,“不支持餘承東的工作就是不支持我。”


餘承東走的每一步都步步驚心,跌跌撞撞。

 

他時不時放出狠話“華為要在三年内幹掉蘋果,五年幹掉三星”“未來五年隻有兩三家廠商能存活,而華為就是其中之一”等等。


沒有人相信,送他一個稱号“餘大嘴”。7年後,餘承東給出了一份答卷:

 

華為手機占據全球前3的位置,已成為國産手機的代表。今年手機出貨量有望超越蘋果,成為全球第二大手機廠商。


而餘承東帶領的消費者業務營收在去年首次超過運營商業務,占據華為的半壁江山。

 

華為也因為一次次若幹個餘承東似的内部改造而更加強大。


二、 不斷找到新的突破點,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多年前,張小龍還隻是一個熬夜成瘾的普通程序員。獨自研發出的foxmail差點以15萬賣給雷軍。此後,他随着foxmail被騰訊收購,也成了一名騰訊人。

 

在騰訊的前三年,張小龍的日子并不好過。他被分去負責QQ 郵箱,毫無建樹,甚至淪為騰訊最邊緣的産品。


直到馬化騰開始介入,與張小龍的團隊來往1300多份郵件後,他們推出精簡版QQ 郵箱,死而複燃,一度成為中國用戶量最大的郵箱。

 

QQ已經火爆全國多年。随着移動互聯時代來臨,騰訊依然感受到一陣寒風,進入一個重要關口:是直接将QQ打造成移動版,還是另尋新路?

 

2010 年,41 歲的張小龍給馬化騰寫了一封郵件,建議做一個移動社交軟件。他很快收到回複:馬上就做。騰訊毫不猶豫地選擇颠覆自己。

 

張小龍獨自在廣州率領10幾人的小團隊投入微信開發,内部還有2個團隊在做同樣的事情。互相競争,赢家勝出。出人意料,最不被看好的他,最後成為一匹黑馬。

 

2011年,微信上線,上線433天用戶突破1億。今年騰訊第三季度财報給出的答案是:微信月活躍達11.51億。如今,微信撐起了騰訊的半邊天。

 

江湖流傳着張小龍的傳說,這位“微信之父”甚至被認為是最有可能是喬布斯中國接班人的風雲人物。


而這位少年得志、大器晚成的技術天才,用6年時間走到了騰訊高層。

 

每一次突破都是長期積累的力量,而騰訊因微信找到了新的突破點,在互聯網上穩固地占據着一席之地。


心心心.jpg

圖片來源于站酷海洛

三、不要沉迷在過去無法自拔,必須不斷颠覆自己


華為、騰訊,中國這兩家互聯網企業,一次次颠覆自己,完成了華麗的轉身,但在商業史上,有太多沉迷在過去餘晖中,而無法自拔的企業。

 

柯達、諾基亞、摩托羅拉、雅虎……一個個轟然倒塌的例子,已為我們所熟知。失敗的背後原因可以用“管理哲學家”查爾斯·漢迪的“第二曲線”做解釋:


如果組織和企業能在第一曲線到達巅峰之前,找到帶領企業二次騰飛的“第二曲線”。


并且第二曲線必須在第一曲線達到頂點前開始增長,彌補第二曲線投入初期的資源(金錢、時間和精力)消耗,那麼企業永續增長的願景就能實現。 


曲線.png


在尋找第二曲線的道路上,成功的管理者必須向死而生,另辟蹊徑。


顯然,這些巨頭們沒有及時找到自己的“第二曲線”。過去的優勢反而成為未來的絆腳石,不可逆轉地走向衰亡。

 

成功不易,基業長青更難。企業發展的重要目标是增長,而連續性增長總會面臨極限。如果想獲得跨越式發展,企業就必須對熟悉的問題擁有全新的視角,以第二曲線式的增長方式取得快速增長。

 

亦如創新理論鼻祖熊彼特所言:

 

“無論把多少輛馬車連續相加,都不能造出一輛火車出來。隻有從馬車跳到火車的時候,才能取得十倍速的增長”。


四、時代抛棄你時,一聲招呼都不會打


變已成為唯一的不變。

 

高速的、擴張的、強勁的經濟增長,與企業擴張、布局、增規模的時代已成過去,一個慢增長的環境已經到來。

 

“過去企業家遇到困難,通常的辦法是減庫存、減成本,熬一熬,希望就能熬過去,但現在不行了。”任正非說。

 

當前經濟面臨的是一個整體的、巨大的結構性的沖擊。


傳統的線性辦法已經不能應對這個挑戰,思維模式必須完成由傳統線性的思維向結構性思維的轉變,從這些巨大的結構性中找到新機會。

 

曾鳴(阿裡巴巴集團前總參謀長、湖畔大學前教育長)也在一篇文章講到:


容易掙的錢,肯定是沒了。企業如果跟不上變化,不進行創新,就有可能被颠覆掉。

 

而應對策略是看着一個,吃着一個,還得備着一個。

 

厲害的企業都不在最牛的時候吃老本。靠一種業務“從一而終”活下來的公司,已經不再常見。


如果心存隻靠線性努力實現增長,時代抛棄你的時候,不會和你打一聲招呼。


五、如何找到人生的“第二曲線”,不斷延展職業可能性


需要遠離線性思維的不止是企業,還有我們每個職場人。走上了職場上升之路,但職場不可能一直向上。

 

大部人選擇不斷深耕領域,通過線性努力獲得晉升。這沒有錯誤,但背後有一個殘酷的真相是:


在一個領域時間越久,越深入,越成為專家,越容易思維窄化,“手中有個錘子,看哪兒都是釘子”。

 

把自己太當回事,就容易忽略自己在其他領域完全是個小白、是個Nobody,不知不覺中自己就變成了一個陳舊過時,活在自己小世界的人。過去的安身立命之地也許就成了我們未來的葬身之地。

 

不得不承認的另一個事實是:人過了40歲時,很難再長期忍受高強度工作時間,保持效率。職場人也有自己的職業生命周期,就容易出現一條類似企業增長的S型曲線。

 

被動改變是危險的。而所有職場中年危機的本質都是:思維和行動懶惰,沒有提前考慮下一步的打算。有些人二十歲就死了,等到八十歲才被埋。

 

如何不斷地找到人生的“第二曲線”,延展職業生命?獵頭顧問景紅的建議是:


1、要經常去接受新知識新信息的洗禮,跨度越大越值得學習;


2、關鍵是要主動求變,避免性努力;


3、學會不斷思考:現在處在職業的什麼階段?工作可以讓我的能力持續發展嗎?我的成長是可持續的嗎?

  

企業也可以進行類似的反思:


1、現在處在行業(職業)的什麼階段?是在快速發展階段嗎?這個階段你的資源投入足夠嗎?足夠讓你的第一曲線向上嗎?


2、已經超越同行(同齡人)了嗎?如果沒有,還應該做哪些投入和調整?


3、你到第一曲線的極限點了嗎?如果你的企業(職業)失速了,你有多少資源用在新的領域(第二曲線)上?


4、第二曲線有沒有破局呢?如果始終沒有,還能做哪些調整? 


成年人,請不要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裡。


浪潮.jpg

圖片來源于站酷海洛

六、成年人,請遠離線性努力


再深一層講,不論是企業,還是個人,尋找“第二曲線”的底層邏輯是具備危機感。

 

沒有危機感,是企業、個人面臨的最大危機。而所有的危機,也可能意味着新機。

 

在華為最如日中天的時候,任正非不斷深思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他寫下《華為的冬天》:


十年來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成功視而不見,也沒有什麼榮譽感、自豪感,而是危機感。


在騰訊還沒有微信的時候,馬化騰坦言:


在互聯網智能時代,騰訊如履薄冰,每一個明天可能就是騰訊的最後一天。 


比爾·蓋茨也常說:微軟離破産永遠隻有18個月。

 

厲害的高手從來不是按部就班做事的人,而是關注未來,與自己的思維定式作鬥争。


他們不會停留在線性努力的慣性裡,始終保持着危機感、饑餓感,在陽光燦爛的日子修屋頂,從而抓住未來十年乃至二十年的“第二曲線”。

 

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總是來自思維方式。

 

因此,成年人,請遠離你的線性努力。

文章來源于“插座學院”

power by 4部美到令人窒息的欧美R级片 2025-11-17 03: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