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資訊
1.傳統意義上的“标配人生”
在傳統意識中,每個人生階段,都會存在一個“标配”的人,迫切成為這個“标準件”,是多數人焦慮的根本原因所在。
對于年輕父母而言,生孩子的“标配”就是生一個“别人家的孩子”,聽話懂事,學習成績又好,年年拿獎狀,給父母長臉面。
如果生了個調皮搗蛋,不愛學習的孩子,父母就會時刻拿自己的孩子和隔壁家的“标準件”去對比,在對比中越發覺得自己家的是個“殘次品”。
被父母和隔壁家的“标準件”對比久了,孩子自己也會慢慢覺得自己是個“非達标産品”,自信心受到劇烈打擊,最後淪為破罐子破摔。
一些剛畢業的學生,他們認為“标配”人生,就是在兩年内有房有車,三年内結婚生子,如果誰在最短時間内完成了這些事情,就會被周圍的人稱之為“人生赢家”。
一個讀者,女孩,26歲,當她看見同學和同事都紛紛走向婚姻,結婚秀娃,她十分焦慮,焦慮到失眠。
因為她媽媽說過,作為一個女人,就應該在24歲之前把自己嫁出去, 28歲之前生完二胎,然後相夫教子,這樣的生活才是女人的“标配”。
這個女孩看着身邊的閨蜜一個個都成為了“人生赢家”,盡管自己事業節節攀升,但還是覺得自己“失敗極了”,因為她走的路不是女人的“标配”。
2.褒揚一個人的最高标準:有房有車、結婚生子
我曾經和朋友讨論過,什麼樣的男人算是相對成功的男人。
幾個朋友都認為,30歲之前買房買車,結婚生子,事業蒸蒸日上,還有一筆不少的存款,這樣的狀态才算是30歲男人的标配。
如果男人再優秀點,房子住200平,車子100萬,這比“标配”升級一點,算是人生的“豪配”。
多數男人,為了達到“标配”,成為一個“标準件”男人,焦慮不安,整日憂心忡忡,總覺得自己活得“很窩囊”,感覺自己沒有“男人尊嚴”。
一個朋友說,自己曾經成績碾壓一切學渣,畢業後,留在了北京,工作也不錯,但是距離在北京買房,還差一點。
而他的一些同學,在三四線城市買房買車,結婚生子,達到“标配”。看着别人曬娃秀恩愛,全是歲月靜好。而自己一個人在北京苦苦努力,覺得很失敗。
“人生赢家”這個詞,似乎成了褒揚一個人的最高标準,而評判一個人是否符合“人生赢家”,最重要的兩個條件是“有房有車”和“結婚生子”。
然而,人生不是一場賭博,哪有什麼“人生赢家”和“人生輸家”,隻不過是走的路不同罷了。
每個人的起點是不同的,從農村出來的孩子,他們要想在城裡買一套房,可能需要工作好幾年,才能付得起首付,而城裡的孩子,還沒有畢業,家裡早已經備好一切。
距離“标配”的生活,農村的孩子還需奮鬥很久。
3.層次越高的父母,對孩子的期望越低
不同的人選擇了不同的人生軌迹。
有些人大學一畢業就參加了工作,然後結婚生子,讓父母早日抱上孫子,不但自己成了名副其實的人生赢家,讓父母也成了人生赢家。
還有一部分人,畢業後,會選擇繼續讀書,或者創業,去追求自己心中的夢想,因而他們的“标配”人生就被延後,甚至到40歲都孤家寡人,租房過日子。
除了一些人自己着急過“标配”人生,中國的父母,更是着急讓孩子盡快過上“标配”的人生。
多數父母認為,隻有生一個“标配”的孩子,才足以證明了自己的“繁殖力”是很不錯的,也會沾沾自喜自己的優良基因。
不僅如此,孩子成年以後,父母也會給孩子設定一個“标配”的人生,24歲前結婚,26歲前生一胎,30歲前生完二胎,然後自己享受“抱孫子”的預期計劃。
隻有這樣,為人父母才覺得自己的一生過得很“标準”。
事實上,層次越高的父母,對孩子的期望越低。但結果往往是,對孩子期望越低的父母,他們孩子的成就越高。
4.努力去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盲目追趕“标配”
人生不是一場賭博,而是一場旅行,如果把人生當成了賭博、追趕、攀比。這樣的人生,注定和焦慮永伴。
不同的生活有不同的精彩,我們都希望活出自己的精彩,因為每個人生都是不一樣的。
我見過急于過“标配”的人,他們給自己定了詳細的人生“目标”,對房,車,存款,女人,孩子……都會做出一個精确的時間計劃,認為隻有如期完成,才能成為所謂的“人生赢家”。
其實,“人生赢家”不過是過上了大衆的“标配人生”,對于這種标配模式的生活,其實是最無趣味和吸引力的。
把人生過成了“标準答案”,成為了庸俗的“大多數”,這樣的人生不能算是成功,但也不算是可悲,隻是有些無趣罷了。
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慢慢靠近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追趕“标配”,在努力的過程中,享受生活中的美好和溫暖,如此,才算沒有辜負歲月。
5.不去羨慕别人的“标配”,去過自己的“私人訂制”
不給自己設定“标配”,不給孩子設定“标配”,不去羨慕别人的“标配”,不去嘲諷别人的“非标配”,這是生活的能力,也是最起碼的生活智慧。
如果世間存在“标配”的人生,那麼這樣的生活真的不值一過。
沒有無比正确的生活,隻要懷揣着對生活的美好期許,并且一直努力向上,擁抱愛人和家庭,用心工作,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内回饋社會。那麼你走的這條路,就是最好的人生路。
值得一過的人生,一定不是“标配人生”,而是“私人訂制”。
文章來源于插座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