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elgzifzk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資訊

阿裡高管的思維方式,比一般人強在哪?内部員工7000字深度幹貨
發布日期:2020-04-13 11:44       作者:魯南制藥集團       浏覽:2.8萬

這篇文章的作者曾在阿裡擔任高級公關專家,工作過程中接觸了很多優秀的人,也一直在觀察那些人是怎樣進行思考的。這篇文章7000字,相信花15分看完,能對你的思維進行一次升級改造。


2019年底,因為身體出了一些小毛病,我從大城市回到家鄉休養,卸去了大廠高級專家身份,釘釘微信也沒人找了;在恢複期我過上了每天早上在江邊跑跑步,晚上讀讀書,關閉朋友圈的甯靜生活。


這是一段人生中的中場休息。停下後,我開始嚴肅複盤自己過去的職業發展,以便恢複後的再次回歸。


一個問題萦繞在我的腦子當中,那些在北上廣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人,到底具有哪些不一樣的特質?為什麼在殘酷職場最後攀登到領導者位置的是他們?

 

我嘗試在書本和實踐中去尋找答案,我還嘗試從問題的反方向去思考:平庸的人為什麼會平庸?從職場心理學和行為科學的啟發中,漸漸我發現了一些可以幫助普通人成長的線索。


一、“思維陷阱”是造成職場平庸的根本原因



有沒有人想過,為什麼有些人在職場顯得能力特别差?


我們生活在一個容易讓人焦慮的時代,每天都需要主動或者被動地接受大量的信息,但少有人清醒地知道,這些信息悄悄改變了我們的“思維方式”乃至“行為”,引導我們走進陷阱.


如果你不能意識到,你可能正在被“思維陷阱”拖入平庸和焦慮的痛苦中。


為了方便理解,我下面列出三種最常見的陷入“思維陷阱”的人,對照看看自己是不是:

 

熱衷快餐知識卻不知道自己無知的人;

習慣什麼都“靠自己”的人;

無法一眼看透事物發展背後本質的人。


1、熱衷快餐知識,卻不能清醒知道自己無知的人


伴随着知識付費的崛起,近幾年出現了大量熱衷快餐知識的人,他們是朋友圈的“概念狂人”,對權威、意見領袖的觀點非常追捧,關于最新的話題他總能發表看法,他們熱衷于走捷徑,轉發的文章總是散發着販賣焦慮的氣味。


但如果與他們深入交流,你會發現,除了這些二手的快餐知識,他們對常識和經典無知的可怕。

 

這些人最大的特點是不知道自己的無知,認為自己腦子中的想法是什麼樣,世界就是什麼樣。


這種人在職場有一個很難纏的習慣:很喜歡先入為主一個自己堅持的觀點,然後再圍繞這個觀點去尋找支持論據。

 

如果這種人有較高的執行力,那就太可怕了,因為在他們很努力地将片面的理解付諸行動時,你根本無法說服他,一切都要等他讓所有人都撞得頭破血流停下來才能進行調整。

 

2、習慣什麼都“靠自己”的人

 

如果一個人看多了雞湯文裡“什麼都不如自己可靠”的口号,或者片面理解了近幾年常說的“為結果負責”這句話,那他就會走入“靠自己”的思維陷阱。

 

這些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害怕麻煩别人,害怕拒絕,認為目前事物無法圓滿完成的原因,主要是自身實力或資源還不夠,所以會一味地增強自身資源以期望達到目标。

 

他們既不能看到别人那裡多餘的可協作資源,也不能将自己的資源為别人所用。

 

因為害怕暴露出錯,他們也不擅長分享和求助。他們會覺得自己深刻理解了“責任”的意義,但是卻總是感到每天的工作壓力山大,那些習慣在辦公室裡加班到淩晨但效率低下的員工往往是這種人。

 

3、無法一眼看透事物發展背後矛盾本質的人

 

《教父》最有名的一句話是“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一生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那什麼是“事物的本質”呢?其實就是位于事物發展中底層的矛盾。

 

如果一個人看事物或者解決工作難題的時候,沒有思考背後的矛盾和規律的習慣,就容易流于表面,他們可能洞察力不錯,比起一般人能關注那些細節,但是卻缺乏全局觀,容易糾結在自己的小世界裡。

 

注意,沒有日常觀察思考“事物發展背後的矛盾”習慣的人,注定無法成長為團隊的領導者。


在職場,他們是需要反複指導和争論,耗費團隊溝通成本的下屬,在解決問題時,他們是無法快速清晰找到問題抓手的那群人;在生活中,他們往往又會陷入“拎不清”或“選擇困難”的麻煩中。


表.jpg


二、那些互聯網大神是如何跳出“思維陷阱”的?


“思維陷阱”就藏在人性的弱點中,它是如此可怕和不易察覺,我們必須保持一些日常思考習慣來對抗它對我們的影響。


也許你能從下面3位阿裡巴巴高管身上擁有的特質中找到答案,這些習慣幫助他們克服“思維陷阱”在中國最複雜的商業經濟體——阿裡巴巴中取得了事業上的巨大成就。

 

他們是那些經曆過絕望後谷底反彈的人,那些長期默默堅持而又一鳴驚人的人,那些在危急關頭敢于獨自按下刹車鍵的人。


他們分别是釘釘創始人無招,盒馬鮮生創始人侯毅,以及現在的淘寶天貓總裁蔣凡。


1、釘釘創始人無招:抛下已知去“觀察”外界的習慣

 

“無招”是花名,如果結合他在阿裡的經曆看,會發現很有意思。


2014年,阿裡經曆了強推社交産品“來往”的巨大挫折,在智能手機全國開始普及的年代,因為社交用戶基數大,而且極度高頻的入口級特性,社交産品所能帶來的安全感是各大互聯網廠商都極度渴望的。


所以你可以理解為什麼馬化騰會把微信橫空出世稱為:搶到第一張移動互聯網船票。

 

而陳航和他所在的團隊,就是試圖通過挑戰微信,為阿裡赢得安全感的一群人。用再造一個“微信”來挑戰微信,結果就是無招需要和團隊把一場慘痛的失敗消化下來。

 

但有沒有人想過?這樣的嚴重挫敗陷入的低谷,對一個産品型的團隊領導者也許是一件好事?


因為絕望會讓一個人抛棄原有的腦子裡對世界所有的理解,進入一種徹底放空和内省狀态,這時候才能靜下心來觀察和閱讀世界真正的需要。

 

這與悟道的邏輯不謀而合。

 

作為一個産品經理可能會反思,任何大而廣的東西一定有弱點,如果說微信的社交面是一條橫線,需要觀察尋找的,是哪裡可以誕生一條尚未挖掘的縱線。

 

那麼這條縱線是什麼呢?靜心向内看就會有答案,那就是阿裡生态圈的萬千小B企業,如果你進入用戶的心中去“觀察”他們的想法。你就會用心眼看到後面的答案。


之後被外界評價“反人性”的釘釘迅速破圈微信獲得了成功,而鵝廠主打“溫度”的企微卻一直不溫不火,這個現象背後原因是什麼?

 

很多人認為是因為釘釘抓住了老闆的強壓執行力需求,自上而下地推動市場,所以在微信辦公的大環境下撕開了一個缺口。還有人同時認為無招是個冷酷的人。

 

但我現在卻不這樣看。

 

在仔細閱讀和研究了關于釘釘2015年來,所有無招在公開場合的發言和對釘釘産品的理解後,我認為他是國内少有的具備高度同理心的産品經理型CEO之一。

 

他身上有一種放下固有認知,虛心“觀察”用戶内心所需的能力,而且這幾乎融入了他和團隊的日常習慣中。

 

可能連使用者自己都不知道,釘釘的成功最深處,是在碎片化辦公的大環境下,人性中飽含的對深度工作專注和效率的追求。而在這一點上,無論是老闆還是員工,隻要他還算是 “想做事的人” 那就是共通的!


人們隻會說自己要一匹更快的馬,但亨利福特卻能觀察到人心深處對速度的追求,為人們造出汽車。

 

“觀察”的不是表面,而應該是人的内心,在這個狀态中,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不帶任何預設立場的“空”,不先入為主,不畫地為牢,帶着無知觀察世界。


你不能帶着“已知”去看待市場。不能孤立的,刻闆地去讀那些所謂的“大數據”,也不能光靠人雲亦雲來判斷用戶真正的需求,而要用“無知”的心态去接近和觀察用戶——那些一個個自然人的情緒和需要,以人為本。


不然,就會像百度沉迷于搜索引擎的修補,放出了頭條,騰訊放棄了對用戶工作外時間使用的的觀察,做大了抖音。

 

如果他們的産品經理願意走出北上廣高大上的寫字樓,走到他們真正需要服務的“群衆”中去,結合數據和實踐,也許就會“觀察”到,哦,原來世界不是自己坐在角落裡想象的那樣。

 

釘釘所有的員工,入職後第一課就是被要求,放下已知,帶着空杯進入那些小B企業中,同工同吃,“觀察”和閱讀用戶内心真正的需要。


“無”招勝有招《笑傲江湖》裡風清揚傳給令狐沖的第一句話。


2、盒馬鮮生CEO侯毅:保持“關聯性”思考的習慣


說完釘釘的無招,我們再看看盒馬的侯毅。


侯毅這個人很有意思,因為他最早是劉強東的“兄弟”,在京東長期希望推動一個類似盒馬的前瞻O2O項目,無奈一直沒有人關注;最後被逍遙子識才,多次勸說後,決定加入阿裡。


盒馬鮮生是這麼來的(這裡不得不說,老逍簡直比老蕭還厲害)。

 

盒馬鮮生是帶火了“新零售”這個概念的明星企業。但很多人其實不懂“新零售”是什麼?

 

所謂新零售的準确定義,其實就是在各種資源的關聯和協同組合中,尋求一種能大大節約成本,提高價值的新組合。

 

為什麼代表人物會是侯毅?

 

你可以理解成因為長年專注在線下線上相結合的領域,侯毅的腦子有了一個叫“資源相互聯系”的魔方,每天他都需要轉動幾次,去尋找數個變量組合資源中,無限接近“提高價值降低成本”的最優解。

 

所以這樣看盒馬和侯毅,你就可以突然看懂了。為什麼可以推出“盒區房”這種以小博大的品牌亮點。


通過捆綁房地産這個敏感話題,達到巨大宣傳效果;以及明白為什麼在今年的艱難時期,盒馬能夠快速反應,第一個推出了大顯身手的“共享員工”模式了。

 

盒馬的品牌是圍繞着社區服務來的,線下線上配合的打法中,作為領導者的侯毅永遠不能孤立地去思考,如果隻想着依靠自己的力量去發展,那就壞事了。

 

保持日常的關聯性思考,也有助于讓一般人看競争時,不陷入二元對立的表面理解。


用“關聯性”的思維來理解阿裡的戰略,你會發現,任何與阿裡展開競争的企業,他們需要面對的是整個的阿裡軍團,比如美團面對的是餓了麼和口碑嗎?那麼盒馬呢?大潤發呢?銀泰呢?支付寶呢?阿裡雲呢?天貓超市呢?

 

所以作為普通人,你可以學到的是永遠不要隻想着隻用自己的資源和能力去做事。


一定要懂得資源之間的“關聯性”,不要怕麻煩别人,也許你也能給别人創造價值呢?所以,你也可以在大腦中培養一個“關聯性”思考事物的魔方。


63305.jpg


3、淘寶天貓總裁蔣凡:思索事物發展背後矛盾的習慣


當宣布蔣凡挑大梁的時候,很多人會問,為什麼張勇和馬雲會選擇一個少壯派?

 

也許張勇最能理解蔣凡,因為他們都是那種,在關鍵時刻孤獨地扮演過“扳道工”角色的人,無論當時對他們來說,自己在不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在蔣凡身上,有着外界所說的“一眼看穿底層邏輯”的能力。也是當下信息爆炸的時代,一種透過亂七八糟的消息迷霧,看到複雜事物中最簡單的常識的能力。

 

這種能力,就是要看透推動事物發展背後的矛盾。

 

一個外表複雜的事物,他的本質其實是常識,就像新聞聯播裡每天在說的“當下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到底什麼是“消費升級”?必須要用矛盾的觀點看。

 

我們這些五環内白領在雙11搶不到戴森吸塵器的不是真正的主要矛盾,你看不到的地方。


“國内的大多數”的小鎮青年想買一件耐克配國潮,而自己所處的城鎮既沒有CBD和沒有大商場,下班時間甚至都不知道怎麼打發,這才是主要矛盾。

 

去拼多多拼個9塊9的手紙,被五環内用戶“嘲諷為”消費降級“,可你要知道拼多多的手紙不是為你準備的呀,是為廣大”中國的大多數“準備的,這,才是真正的消費升級!

 

但在那個年代,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認清主要矛盾。當時即使在阿裡内部,長年的競争也讓一部分人陷入了思維陷阱,認為京東是天貓最大的追趕者。

 

那時候也有人知道小鎮青年的重要性,可是當時大家的理解還停留在跑到農村去刷牆。

 

拼多多為什麼能夠在阿裡眼皮下迅速崛起呢?如果說是把握了下沉市場還是流于表面,你用矛盾的觀點看本質:

 

1)2015-2017年間,大量阿裡生态内的小小B端的角色,如底層商家、淘客、羊毛黨因為阿裡戰略調整,對外發生了外溢,這些互聯網遊牧民走到哪,哪裡就形成了新的細小供應鍊。


這些人離開阿裡要吃飯啊,這是最主要矛盾。

 

2)低價智能機和微信支付相結合,帶來了小鎮青年整體電商用戶盤子擴大,這些人的日常時間要怎麼打發,身邊可能連個高級商場都沒有,這是次主要矛盾。

 

這些東西,身處五環内的你在那個年代裡,光看數據是不會馬上發現的,隻有靠細微的洞察才能感知到:

 

快遞小哥的包裹裡是不是開始有了别的平台的商品?


老家父母親戚的朋友圈,是不是很多東西變了?


地方台的的綜藝節目裡面,廣告贊助商是不是出現了不認識的牌子?(可惜很多北上廣人不看電視)


那些像遊牧民族一樣的羊毛黨,被你屏蔽朋友圈的微商媽媽又在忙什麼?

 

透過現象看本質,拼多多就是抓住了這些要素悄悄長大的。


蔣凡上任後面對這個需要被再次重視的市場,是怎麼抓“主要矛盾”的?

 

1)首先是重新平衡天貓、淘寶的重心


執兩用中,平衡“大多數用戶”和B端之間的消費和供給,這不是拿捏尺度的平面問題,而是一個對頂層架構重新分析、設計的立體問題。

 

2)選用模式更适合五環外市場的聚劃算做渠道下沉,向低線城市滲透、并且覆蓋全年齡段,盡快封堵擠壓拼多多的繼續擴張

 

3)發力短視頻、抖音、網紅,直播這些内容場景,再通過大數據精準推送,通過占領用戶時間,赢得市場,讓B端人群比如主播網紅下沉去填補C端的使用手機時間。

 

4)帶領品牌商家下沉


之前很多品牌集中在打一二線市場,原有的渠道網絡對于下沉市場是滞後的。但随着阿裡的強勢運營,優質的中部商家做敲門磚品牌迅速得以下沉。提前占住山頭,讓對手仰攻。


随着最近淘寶特價推出,結合淘寶、聚劃算、天貓、淘小鋪全面出擊,阿裡軍團的刀槍劍戟朝向了同一個方向,B端搭建架構,C端占領時間,蔣凡完成了對北上廣人群和下沉市場的一記全壘打。


目前我們還不知道拼多多的黃铮會如何接下蔣凡這一記硬球。因為占據了品牌優勢,拼多多對阿裡會長期處于一種“仰攻”狀态。


這就難受了,畢竟獅子猛回頭撲向一隻咬自己尾巴的鬣狗很容易,但鬣狗要一口吃下一隻獅子卻很難。


蓮花.jpg


三、你該如何訓練“3種思維”獲得職場成功?



寫到這裡,你也許會說。似乎這些思維習慣也沒有多麼的深奧啊?這些難道不是常識嗎?

 

你說的沒錯,但那些高手恰恰是将常識變成了一種日常習慣去反複練習,因為“思維陷阱”會無時無刻存在,人必須通過訓練保持覺知才行,所以我們需要複習一下這3種思維習慣。

 

1、如何訓練帶着無知“觀察”的思維習慣?

 

日常中,很多人會覺得自己的情商和同理心不足,不知道對方心裡想什麼,要怎麼辦?


這就可以先從“觀察”自己的内心的練習開始。練習“觀察”的方式:


1)保持空無,抛下預設

2)用客體視角覺察出自己内心與行為的關系

3)再試着深入“閱讀”他人内心與行為的關系

4)結合規律,分析出外界真實的需要

5)在生活與工作中做出策略調整或反應

6)保持練習,達到情商和洞察力的提高


如果觀察熟練,可以用這個方法去看世界和他人的情緒,進而搞明白對方真正的需要,即使是對方沒有清晰表達出來的。

 

打個比方,春節時期,網上那種對于鐘南山敬佩和對湖北一些事情憤怒的兩極聲音,如果你用心觀察,你會發現他們的底層其實是同一種情緒“恐懼”,恐懼引發了行為,無論是憤怒還是尋找安全感。

 

再打個比方,如你單位中有一個人,别人都說這個人是自私自利的小人。你通過“觀察”發現,原來對方隻是個内心缺乏安全感的可憐人;


所以也就可以在職場打交道中理解和推測出對方的想法和行為,讀出對方真正的内心需要。



做市場運營,産品經理,品牌定位,尤其需要這種“觀察”他人内心真正需要的能力。

 

2、如何訓練保持“關聯性”思考的習慣?


如何培養“關聯性”思維,在職場拿到資源,産生更好的協作?練習“關聯性”思維的方式:


抛開過去那種任何事都想着“自己幹”的想法,問自己3個問題


我現在要做的事情,有沒有利他性?

可以不可以與他人形成合力?

最終取得的成果,能不能多方共享?


如果3個問題想清楚了沒問題,那麼不怕拒絕,厚着臉皮幹就完了!


日常要留心,自己和他人身上,有哪些可以“做成事”的資源,這并不是要人學會自利,而是需要培養自己的協作性。自己的專業知識,錢,甚至體力,時間,人脈圈,都是能一起互相協作的資源。

 

除了人與人的資源關聯性,還可以培養物與物相互跨界聯系的能力。

 

比如在阿裡,訓練公關的新聞策劃能力,就有一種稱之為“兩隻試管法”的日常思考方法,你可以想象成左手握一個産品試管,右手握一個情緒試管,然後兩種試劑倒在了一起,産生神奇的化學反應。

 

比如:盒馬鮮生(線下的果蔬生鮮服務設施/一種都市快節奏生活方式)+ 房價(情緒飽滿的高敏感民生話題)= 品牌概念:盒區房

 

進口水果 + 北上廣的生活壓力(情緒飽滿的消費焦慮)= 熱門話題:車厘子自由

 

“關聯性”思維練習配合“觀察”運用在策劃和創意裡,是不是非常有趣?


3、如何訓練“看穿事物底層矛盾”的思維習慣?

 

看事物的底層邏輯,也同樣需要上面的兩種思維。

 

日常可以多讀讀經典,少接觸如今的 “時髦概念書” 以免被先入為主污染,枕頭邊可以放一本《毛選》其中 矛盾論 和 實踐論 是精華。


日常遇到争議性的事情,不要着急下判斷,也不要站隊,就站在旁觀者的角度,思考思考為什麼雙方會這麼想?他們各自有哪些需要沒有被滿足?


漸漸的,在别人眼中:你成了一開口就可以直擊問題本質的人。

 

等到熟練之後,再拿來看一個人群或者一片市場,思考和實踐調研他們真正的供需中,有哪些地方是目前供需所不平衡的,在這樣不平衡産生的痛點中,出現了什麼替代方案?


以上就是我所分享的練習方法,最後補充一點,如果有一件事你覺得一定會如此,那麼保險起見嘗試從相反的方向推論看有沒有漏洞。

 

你還可以經常對外分享自己的心得和觀點(我自己就在用這種方式保持二次學習和修正提煉),不要擔心出錯,通過理性的交流和思辨,通過他人的認知進行思辨和修正。


通過這種方式收獲了解,你會發現,自己其實并不孤獨。

文章來源于插座學院

power by 看片 - QINGQINGCAO 2025-11-16 16:2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