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資訊

民間說:“立秋不是秋,秋在處暑後”。“立秋”隻是概念上的秋至,而真正氣象上的秋天,是要等到處暑之後。此時的大地,暑氣逐漸消退,天上的雲彩越發顯得疏散自如;所謂“天高雲淡”說的就是這個時節。
處暑時節,三伏已近尾聲,白天熱,早晚涼,晝夜溫差較大,不時有秋雨降臨,正所謂“一場秋雨一場寒”。
央視主持人邀您共同關注24節氣——處暑
處暑三候
一候鷹乃祭鳥
是指此節氣中老鷹開始大量捕獵鳥類,并且先陳列如祭而後食;
二候天地始肅
是指接着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充滿了肅殺之氣;
三候禾乃登
“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類農作物的總稱,“登”即成熟的意思,如“五谷豐登”。
處暑之後,秋燥也逐漸出現。處暑節氣的顯著特征就是空氣幹燥,人們往往感覺皮膚緊繃繃的,甚至起皮脫屑、頭皮屑增多、口唇幹燥或裂口、鼻咽冒火,大便幹結。所以該節氣的保健都離不開防秋燥。而防秋燥,重在一個“潤”字!
飲食要潤
處暑屬于長夏,這個季節的飲食養生講究淡補,也就是飲食清淡,用“淡”來養生。因為這個季節仍有暑氣,脾胃功能較弱,過食辛辣、油膩容易造成食積。
而且,因為處暑也有“燥”的特點,辛辣等刺激性的飲食會助長肺氣,肺氣旺則會傷肝,所以處暑時節的飲食應該“少辛多酸”。
淡補,既可以避免肺旺傷肝,又可以避免傷脾,同時滿足了處暑季節的“暑邪”和“燥邪”。飲食主要以清熱化濕、健脾化濕、潤肺滋陰等為主。
肉類:鴨肉最佳
民間有處暑吃鴨子的習俗,《随息居飲食譜》說,鴨肉“滋五髒之陰,清虛勞之熱,補血行水,養胃生津”。鴨肉有滋潤的功效,可以防止秋季幹燥。鴨肉性涼,在尚有暑熱的初秋食用,可以祛除暑氣,避免上火。鴨子的烹饪方法很多,除了烤鴨外,炖、煮、烹、炒都可以做出美味的菜肴。
年歲大的人食用鴨子,可以選擇炖煮的做法,煮得盡量稀爛一些,減少油膩,也易于消化。
蔬菜:蓮藕最佳
蓮藕性寒味甘,入心、脾、胃經,生吃能清熱潤肺、涼血散淤,熟食則将寒氣祛除,有養胃健脾、益血止血補氣的作用。因此夏季吃藕不但能令人“心歡止怒”,還能防止流鼻血。而秋天天氣變得幹燥,根據“燥則潤之”的原則,食藕還可以養陰清熱、潤燥止渴、清心安神。
需注意的是,蓮藕富含澱粉、粗纖維,大量進食可導緻消化不良,所以蓮藕别吃太多,最好一周吃兩次,每次100~200克。
水果:雪梨最佳
處暑過後,秋燥最易傷肺,而說到潤燥養肺的水果,梨是首選。
梨子自古被尊為“百果之宗”,可以治咳潤肺。《本草綱目》則認為,梨可“潤肺涼心,消痰降火,解瘡毒、酒醉”。
但需要注意的是,梨偏寒涼,體質虛寒、寒咳者不宜生吃梨子,老人小兒多吃生梨可能傷脾胃,故更建議煮熟了吃。
中藥:百合最佳
百合,性微寒,味甘淡。富含人體所必需的優異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微量元素、維生素和多種生物堿。不隻味道鮮美,并且養分豐厚,藥用價值也很高。據《本草綱目》記載:百合可潤肺止咳、甯心安神、補中益氣。幹百合應選幹燥,無雜質,白色略帶淡黃色或淡棕黃色,質硬而脆、折斷後斷面有角質樣,鱗片小而厚者。注意避免挑選顔色過白的,可能用硫磺漂白過的,此類百合容易受潮且煮開來會帶酸味;鮮百合則挑選有光澤、個大、瓣勻、肉質厚、色白或呈淡黃色的。
需注意的是,百合偏涼,屬“滑利之品”,容易拉肚子、怕冷、有寒咳的人,不宜食用。
皮膚要潤
人的皮膚由肺髒主管,皮膚的狀态與肺密切相關。秋季燥邪容易傷肺,而皮膚也容易幹燥、起屑、瘙癢。
秋季在皮膚護理方面,要注意避免過度清潔,無論是洗面奶還是沐浴液,建議選擇不含皂素成分的,而且,清潔之後一定要在皮膚還比較濕潤的時候盡快做好保濕、滋養工作,鎖住肌膚水分。
情緒要潤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常給人一種凄涼悲傷的感覺。過于悲傷則易傷氣, “悲則氣消”,日久使人意志消沉,免疫力低下,易産生抑郁,因此,秋季一定要注意情志養生。始終保持情志愉悅、心氣和暢。“心靜自然安”。
秋天的魅力,在天高雲淡,任雁南飛的自由;在一場急雨過後,殘暑盡消,清爽怡人的秋日。暑去秋來,登高望遠,願我們在喜獲豐收的同時,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