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資訊
“寒露”是深秋的節令,在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出現“寒”字,如果說“白露”是炎熱向涼爽的過渡,“寒露”則是涼爽向寒冷的轉折。
到了寒露,中國各地已全面進入秋季。北方是深秋景象,白雲紅葉,天冷露寒;南方也秋意漸濃,蟬噤荷殘;而東北和西北地區,則四野蕭瑟、時見早霜,即将或已經進入初冬。寒露之後,雨季的喧嚣歸于甯靜,烈日的火熱歸于蕭瑟,露寒而冷,繁華不再。

霜降三候
一候鴻雁來賓。此時節天空中的鴻雁成群結隊南遷,這是最後一批南遷的隊伍,古人稱後至者為“賓”。
二候雀入大水為蛤。大水即大海,此候是說鳥雀減少而海邊的蛤蜊增多。由于貝殼紋樣與雀鳥羽毛花色相似,所以古人以為蛤喇是雀鳥入大海變化而成。
三候菊有黃華。華是花,草木皆因陽氣開花,獨有菊花因陰氣而開花,其色正應晚秋土旺之時。
此時露寒煙冷蒹葭老,日暮紛紛惹客衣,月照石泉金點冷。晨起蘆荻花多觸處飛,天外就有征鴻寥唳,雁陣匆匆南飛。再過半月,就該滿地落葉無人掃,喔喔晨雞滿樹霜了。
寒露養生
俗話說:“吃了寒露飯,單衣漢少見”。進入寒露後,要特别注意保暖,秋天腹瀉多發,還應特别注意腹部保暖,适時增添衣服,夜間睡覺要注意蓋好棉被。

朝鹽晚蜜
寒露是熱與冷交替的秋季的開始。在秋天裡,秋燥是讓人煩惱的一件事。養生專家提出,對付秋燥的最佳飲食良方就是:“朝朝鹽水,晚晚蜜湯”。
發現皮膚越來越幹燥,不少人以為,隻要多喝水,就可以補充水分。真相卻是,光喝白開水,水分反而易流失。不過,如果在白開水中加入少許食鹽,情況就大不同了,這種方法,與補充生理鹽水是一個道理。
白天喝點鹽水,晚上則喝點蜜水,這既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養生、抗拒衰老的飲食良方,同時還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現代醫學證明,蜂蜜對神經衰弱、高血壓、冠狀動脈硬化、肺病等,均有療效。在秋天經常服用蜂蜜,還可以起到潤肺、養肺的作用。因此,當秋天來臨之際,最好“晨飲淡鹽水、晚喝蜂蜜水”,以保身體健康!
紅茶禦寒
寒露時節,天氣轉涼,人體的生理機能也開始減退,很多女性會出現體寒、手腳冰涼等症狀,不敢吃冷的東西。
想要增強身體對氣候的适應能力,尤其對于虛寒體質,最好減少綠茶、白茶、黃茶等性寒之茶的飲用。
可以改喝茶性較溫的紅茶,既可以禦寒暖身,還可以養胃助消化、預防感冒等疾病。
養陰防燥
寒露後,雨水漸少,天氣幹燥,晝熱夜涼。許多人會相繼出現中醫上所悅的“涼燥”症狀,即咽幹、鼻燥、皮膚幹燥等。寒露時節養生跟秋分不一樣,寒露養生最主要的是預防“涼燥”,從養陰防燥、潤肺益胃方面入手。
寒露飲食養生應在平衡飲食五味基礎上,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适當多食甘、淡滋潤的食物,既可補脾胃,又能養肺潤腸,可防治咽幹口燥等症。水果有梨、柿、荸荠、香蕉等;蔬菜有胡蘿蔔、冬瓜、藕、銀耳等及豆類、菌類、海帶、紫菜等。
早餐應吃溫食,最好喝熱藥粥,因為粳米、糯米均有極好的健脾胃、補中氣的作用,像甘蔗粥、玉竹粥、沙參粥、生地粥、黃精粥等。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應多吃些紅棗、蓮子、山藥、鴨、魚、肉等食品。
秋季氣候幹燥,大便随之也會幹結難排,表現為便次減少,糞質堅硬,病人常伴有左下腹腹脹感、欲便不暢等。秋燥時節,醫學專家建議,有習慣性便秘的,每天至少要喝2000~3000毫升的溫水。如果飲食不能調節,可以通過藥物輔助治療,首荟通便膠囊是根據中醫“虛則補之,燥則潤之”的治療原則,采用補中益氣,滋陰養血,瀉濁通便的治則,以養治便秘,益氣養血、通養結合。益氣促進腸道蠕動,養血補充大腸水分,雙效增強腸動力,快速通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