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資訊
“驕陽漸近暑徘徊,一夜生陰夏九來。”
今天,我們迎來二十四節氣的第十個節氣——夏至。伴随着接天蓮葉的碧綠,和映日荷花的鮮紅,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就要登場了。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确定的一個節氣。“至”并非指夏天來到,而是代表了一種極緻。這一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北半球的日照時間最長,此後漸短。
央視主持人尼格買提與你共同關注二十四節氣
夏至三候
❖一候鹿角解
鹿的角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金黃的色彩下,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生靈萬物,閃耀着光芒。
❖二候蟬始鳴
蟬鼓翼而鳴,居高聲自遠。夏至後因感陰氣生,雄性的知了便鼓翼而鳴。蟬鳴陣陣,忽覺夏日悠長。
❖三候半夏生
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在炎熱的仲夏,陽性的生物開始衰退,一些喜陰的生物漸漸出現,開始踏上屬于自己的生命旅途。

夏至高發病症
夏季,人體為了适應炎熱的氣候,生理功能會發生一系列變化,如食欲下降、情緒低落等,導緻抵抗力下降。同時高溫、高濕的氣候又給病原微生物繁殖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因此,夏天也是各種疾病的高發期,所以稱為“多事之夏”。
消化道疾病
細菌性食物中毒,是指沙門菌、緻病大腸杆菌、葡萄球菌等細菌毒素污染食物引起的急性胃腸炎。主要與夏季飲食不潔,冰箱裡的生熟食不分開放置有關。
心腦血管疾病
夏季出汗多,水分流失的也多,血液濃縮,血液黏度也随之升高,特别是老人血管彈性下降,血液黏度增加,極易誘發急性心肌梗死和腦血栓形成。
上呼吸道感染
夏季睡眠不足、長時間使用空調、露宿等情況下容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俗稱熱感冒。
夏至養生,“三避”為先
1、避暑
高溫環境下,人容易中暑,如果不及時處理,還會意識混濁、狂躁不安、昏迷等症狀。
避暑應當注意采取的主要措施:
✦中午前後不要外出,尤其要避免暴曬。
✦避免劇烈運動和強體力消耗。
✦借助自然風、風扇、空調等降溫。
2、避濕
高溫是使人中暑的主要因素,但在一定條件下,空氣中的濕度也與中暑有一定的關聯,因此在夏季不僅要注意避暑,還要注意避濕。
避濕的主要方法:
✦遠離潮濕環境。
✦借助飲食利濕,具有去濕作用的食物主要有:赤小豆、金針菜、莴苣、薏仁米、扁豆、冬瓜等。
✦利用空調等設備除濕。
3、避寒
中醫認為,夏季為了散熱,人的皮膚毛孔開洩,最易感受風寒、風濕及濕熱之邪,患上疾病。
避寒主要包括:
✦防腹中寒:一是要注意盡量進食溫熱飲食,不貪吃冷飲、冷食;二是睡覺時一定要蓋“肚子”;三是早餐時适當吃點生姜,民間所說,“冬吃蘿蔔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是有一定道理的。
✦防軀體寒,主要是合理使用電扇和空調。
✦防頭、腳之寒,夏季不要用冷水洗頭,沖腳,易導緻各種疾病。
夏至好時光
奮鬥正當時
願你向陽而立
擁抱無限生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