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資訊

NO.1
我打小不敢騎自行車。
小學的時候,母親專門借自行車來給我學,我摔了一跤之後就再也不肯嘗試;
到了初中,班主任組織全班騎自行車到10裡外的景點郊遊,我隻能坐在同學的單車後座看着她用力蹬車,愧疚又沮喪;
大學時,宿舍與教室隔得遠,熱心的好友教我學自行車,我勉強學了幾圈,依然覺得太難,于是甯願每天花半小時步行往返,也不願再挑戰騎自行車。
工作後的一個春天,公司組織遊湖,要騎景區的自行車環湖繞行。這一次,無論如何也躲不開。
我心一橫,買了一輛自行車推回家。天黑後,我把車推到附近行人稀少的路上,硬着頭皮慢慢練。
第一晚我很緊張,隻會左腳滑行,右腳不敢跨上踏闆。第二晚,我嘗試坐上車座,發現隻要坐上去,右腳自然就踩到踏闆,不需費勁,車輪就在前行。于是信心大增。第三晚,我練習掌握方向、刹車,拐彎。
到了第四個晚上,我感覺自己已經像個熟手了,完全有了騎行上班的勇氣。
遊湖的活動我終于沒拖後腿。騎車帶風看風景,到底跟步行不一樣。
那年我26歲,距離第一次碰自行車長達15年。
從少年到成年,我都覺得騎車太難,一再退縮躲避,終究沒躲開。真正會騎之後,才發現有些事看起來很難,其實做起來很簡單。
在會與不會之間,就隻隔着那四個晚上,而我總是停留在第一步的恐懼裡不敢向前。
那些讓你害怕的事,終究是躲不開的,隻有迎面而上,體驗到征服的快感,你才會明白:沒有所謂的難不難,關鍵在于你敢不敢。
NO.2
我是一個内向的人,不太敢在人前說話。
學生時代的我一直默默無聞,安靜地做着别人的觀衆;參加工作以後,我也隻會默默做事,避開一切需要表達的場合。
因為這個性格,我錯失了很多展示自己的機會。參加工作十多年,我還在最不起眼的位置,做着最基礎的工作。
去年年初,我失業了,在找工作的時候,我嘗試着向管理層突破,卻屢屢碰壁。甚至有老闆直接跟我說:以你目前的溝通能力,還不行。
我尴尬羞愧,卻不得不承認他說的是事實。經過幾番内心鬥争,我終于下決心學着開口說話,想做到站在人前不慌張。
所以,當我認識的一位寫作老師需要助教時,我鼓起勇氣報名自薦。
老師給我機會上台試講,起初我很緊張,聲音小到台下幾乎聽不到。老師耐心點撥,提出改進意見,我也在老師的鼓勵下不斷嘗試突破。
每一次上台,我都比上次多一點勇氣。慢慢地,我終于可以不慌不忙地向台下的人講清楚我的思路,也得到了老師的認可。
這件事讓我越來越自信,也讓我在新工作中改變了以往被動模式。我開始主動向領導提出個人意見和想法,也屢次得到肯定和重用。
我原以為,自己永遠不可能鎮定自如地在台上講話。
如今做到了,我才明白:沒有勇氣改變自己,才是成長最大的阻力。
有些事情,在沒有付諸行動之前,總覺得千難萬難。真正着手去做以後,你會發現擔心都是多餘,隻要肯嘗試,就會一步步地靠近理想的狀态。
NO.3
你有沒有發現,我們不敢做的事,大多都是内心很想做卻怕做砸了的事?
沒錯,那些橫在我們面前的“難”,并不是真的“難”,而是我們對失敗的恐懼。
很多時候,我們是被自己心裡的“害怕”打倒,怕做不到,怕做不好,怕别人笑話……于是找出各種推脫的理由,縮在舒适圈裡,不肯跳出來。眼睜睜看着時間流逝,自己卻在猶豫中消磨了意志。
稻盛和夫曾說:“改變自己最快的方法,就是做你害怕的事。”
拖延、逃避不會讓困難消失,總有一天還是需要跟困難正面交手。
第一次離開家,第一次上台演講,第一次遞簡曆求職,第一次獨立挑戰項目……沒踏出那一步的時候總是無比艱難,可一旦硬着頭皮往前走,就會漸入佳境,甚至得心應手。
人生路上,你需要一點勇敢。大膽去做你想做的事,才能迎來你想要的改變。即便生而平凡,人生也不會留下遺憾。
天大的困難,等事過境遷再回頭來看,都不足挂齒。所以,不用猶豫太多,“幹就完了。”
作者簡介:林黛。文章首發微信公衆号:貓姐能量圈(tqq1214ca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