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資訊

01
二胎以來,我對婆婆總是諸多抱怨。
先生在異地工作,在家的日子不多,兩個孩子平時都靠婆婆幫忙帶。隻要我一下班,或者一到周末、寒暑假,婆婆就撒手不管了。
我每天早上七點出門,晚上五點到家,白天一整天都有做不完的事。好不容易等到下班,就想好好躺一會兒,可兩個孩子卻緊緊黏住我,要我陪他們玩玩具、講故事、做遊戲。
光在一邊陪着還不行,搭積木我得動手一起搭,玩遊戲我得跑得更歡暢,讀繪本我還得角色扮演。
這麼踏踏實實地陪下來,我要耗費比上班更多的精力。往往等兩個孩子睡着,我整個人軟得就像一灘泥,連挪腳去洗漱的力氣都沒有。
更别提周末和寒暑假了。
睜開眼我就得照顧孩子們的飲食起居;晚上等他們消停下來,還要收拾被扔得亂七八糟的家。
沒有約會、沒有休閑,甚至沒有工作的調劑,每天24小時除了圍着孩子轉,其他什麼事都做不了。
這種工作和帶孩子無縫銜接,全年沒有任何私人空間的生活讓我感到無比煩躁。
我想不通:為什麼家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處時間,隻有我,除了工作就是孩子?婆婆本身并沒有什麼重要的事,她為什麼不能幫我多分擔分擔?
我甚至會暗暗地想:到底不是親媽,隻會圖自己快活,又怎會顧念兒媳有多辛苦。
02
直到有一天,我下班回家碰到來給婆婆送藥的大姑姐。
我這才知道,原來婆婆近年來一直飽受失眠的困擾,每天睡到夜裡兩三點就會醒,然後一直頭腦清醒熬到天亮。
我很少失眠,體會不到那種感受,隻是聽人說失眠對身體和精神的折磨都很大,親曆的人非常痛苦。
可她從來沒跟我們說。沒說晚上失眠,人總是半宿半宿睡不着;也沒說休息不好,白天頭暈很疲累。
她隻是托付大姑姐買來藥,喝點藥緩解一下,就繼續幫我們送大寶去幼兒園,帶着二寶做家務,為一家人準備飯菜。而我卻希望我下了班她還能帶孩子,我放假休息她也能繼續帶孩子。
看着姑姐送來的一盒盒安神、助眠的藥,我很愧疚。
我隻看到了自己的馬不停蹄,卻沒看到婆婆晚上無法安睡的痛苦和白天忙前忙後的疲憊。
我總是把她的付出當作理所當然,覺得她是奶奶就應該幫着帶孫子,還總嫌她做得不夠多、不夠好,卻沒有将心比心,看到她的不容易。
原來,婆婆做得夠多了,隻是我要得更多。
那次之後,我突然就釋然了,我不再抱怨下了班就是孩子,不再因為身心疲憊,就抱怨不幫我分擔的人。
我主動帶孩子,專注陪他們玩,讓婆婆有更多時間休息,做做自己的事情。
03
或許是看到了我的改變,婆婆整個人愉快了很多。
吃過晚飯,她會出門散散步,或者約見一下朋友,有時也在家裡跟着短視頻跳跳舞,身體不累,心情愉悅,夜裡失眠的情況也改善了不少。
晚上睡得好,白天精神好,婆婆也多了更多笑容,二寶偶爾的調皮任性她也不再是生氣,而是打趣着跟我們分享。
我少了怨氣,婆婆少生了悶氣,每個人都笑臉盈盈,整個家也一團和氣。
《朱子家訓》中說:“家門和順,雖饔飧不繼,亦有餘歡。”
家人相處,最難的是換位思考。
我懂你操持家務的勞碌,你懂我在外工作的辛苦,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的立場,你會發現,沒有誰比誰過得輕松。
放下“誰付出多”“誰付出少”的計較,試着去看見對方的不容易,才能真正體會到家的溫暖。
父母也好,伴侶也好,都需要自己的付出被看見。如果仗着對方的愛意便有恃無恐,關系便會在計較中失衡,永遠都相處不好。
一個家庭的和順,就從“看見對方的不容易”開始。常知足、懂感恩,不把家人的情分當作理所當然,才能和和睦睦、幸福美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