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vmapidum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資訊

死亡風險升高40%,隻因吃錯這類“食物”?!很多人仍在大量吃!
發布日期:2024-07-19 08:30       作者:New media       浏覽:6.4萬


新冠過後,很多人覺得身體“大不如前”,長期胸悶、氣短、咳嗽、疲憊……渾身不舒服,很多人認為這屬于“長新冠”症狀!


微信圖片_20240719174056.png


中年以後,人體内的鈣會加速流失,因此很多人都在用各種方式積極補鈣。但哈佛醫學院卻對大家發出了警告:補鈣補錯了,反而會讓人的死亡風險上升40%!


補鈣補錯了,死亡風險飙升?!


640 (1).jpg


發表在美國心髒病學會雜志的研究發現,如果額外服用鈣補充劑,會增加血管鈣化,尤其會增加冠狀動脈鈣化的風險。不僅如此,每天鈣攝入量1400毫克的人,比每天攝入600-1000毫克的人,全因死亡風險高40%,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升高49%,心梗之類的缺血性心髒病風險升高114%!


看來吃鈣片補鈣,還是有一定的風險的,而通過飲食補鈣,則是更加安全的做法。


640 (2).jpg


生活中,一提到食物補鈣,大家就想到牛奶。但據統計,中國有超過90%的人存在乳糖不耐受的情況。乳糖不耐受的人群依靠喝牛奶補鈣,隻能吸收牛奶中三分之一的鈣,補鈣效率較差。


其實,很多蔬菜中也含有豐富的鈣,甚至有些蔬菜的鈣含量遠高于牛奶的鈣含量。一般來說,普通牛奶的鈣含量約為100毫克/100克,而荠菜的鈣含量則為290毫克/100克。


640 (3).jpg


如果用飲食補鈣,還不能滿足身體對鈣的需求,那大家就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鈣劑的補充。但在補充鈣劑的時候,一定要搭配兩種營養素,才能預防血管鈣化的發生!


1、維生素D


640 (7).jpg


權威研究顯示,每天補充20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患癌風險降低24%。每天服用4000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患糖尿病風險降低29%。不僅如此,維生素D還可以調節腸道微生物,增強免疫力。


640 (5).jpg


那哪些食物富含維生素D呢?發表在Food Chemistry的研究發現,經過紫外線照射的蘑菇會産生豐富的維生素D2。經過紫外線照射的蘑菇,最高的維生素D含量可以達到5.15毫克/100克。


640 (6).jpg


僅僅靠飲食補充獲得足量的維生素D非常難,人體内大約80%的内源性維生素D是在皮膚表皮中合成的,所以建議大家多曬太陽來補充維生素D。一般夏季每天曬半個小時,冬季一個小時左右,就能獲得足夠量的維生素D。


2、維生素K


維生素K有三種常見的形式:維生素K1、維生素K2、維生素K3,我們飲食中攝入的主要是維生素K1,腸道菌群合成的主要是維生素K2,人工合成的是維生素K3。


維生素K2對骨骼的調節作用最為顯著,能夠促進成骨細胞并抑制破骨細胞,預防血管鈣化。


蔬菜中含有的主要是維生素K1,攝入後可在人體腸道菌群作用下轉化為維生素K2。


蛋白質吃多了,心血管病和癌症風險飙升?!


640 (7).jpg


研究發現,蛋白質攝入量過大會增加心血管疾病和癌症風險。65歲之前攝入過多蛋白質,會導緻在83歲之前,總體死亡率增加75%,癌症死亡風險增加4倍!而低蛋白質飲食可以降低身體的炎症,預防糖尿病。


那麼每天究竟吃多少蛋白質合适呢?哈佛醫學院建議,每人每天每公斤體重應攝入0.8克蛋白質。中國膳食指南建議,每人每天每公斤體重應攝入1-1.2克蛋白質。


有基礎疾病的人群,也有不同的蛋白質補充方案:


糖尿病人群


(1)無腎病合并的糖尿病人群,每人每天每公斤可攝入1g蛋白質。


(2)合并腎病的糖尿病人群,每人每天每公斤可攝入0.8g蛋白質,如出現腎功能不全,應降至每人每天每公斤0.6g。


(3)建議攝入比例:植物蛋白質50%,動物蛋白質50%。


高血脂人群


(1)無腎病合并的高血脂人群,每人每天每公斤可攝入1g蛋白質。


(2)合并腎病的高血脂人群,每人每天每公斤可攝入0.8g蛋白質,如出現腎功能不全,應降至每人每天每公斤0.6g。


(3)建議攝入比例:植物蛋白質66%,動物蛋白質33%。


高血壓人群


(1)無腎病合并的高血壓人群,每人每天每公斤可攝入1g蛋白質。


(2)存在高血壓腎病人群,每人每天每公斤可攝入0.8g蛋白質,如出現腎功能不全,應降至每人每天每公斤0.6g。


(3)建議攝入比例:植物蛋白質50%,動物蛋白質50%。


備注:動物性蛋白質主要來源于肉類、魚類、蛋類和奶類。瘦肉(如雞肉、牛肉、豬肉)、魚類(尤其是深海魚類如三文魚、鳕魚)的蛋白質含量在15%-20%,魚蝦及軟體動物類食品中的蛋白質含量也相當豐富,大緻在15%-20%,牛奶中蛋白質的含量約為2.3%,而雞蛋則含有12.8%的蛋白質。


植物性蛋白質主要來源于豆類、堅果、種子、全谷物等。豆類包含黃豆、綠豆、黑豆等,每100克黃豆含有35克蛋白質。


盡管蔬菜和水果中的蛋白質含量一般較低,大約在3%以下,但仍然是膳食中重要營養素的良好來源。蔬菜和水果的攝入有助于提供多樣的營養成分,維持身體的整體健康。


健康蛋白質食譜-香煎三文魚


640.jpg


1.基礎香煎法:将三文魚切約1英寸厚的塊,兩面抹上細鹽,撒上混合香草,大火煎1分鐘後翻面再煎1分鐘,轉小火煎約3分鐘,最後再翻面煎約2分鐘即可。


2.腌制法:三文魚洗淨去水份後,切成薄厚均勻的片狀,用料酒、鹽、雞精攪拌至融化後沾勻料汁靜置15分鐘以上,再加适量澱粉抓勻,熱油後煎制至金黃色。


3.檸檬汁腌制法:三文魚用廚房紙巾吸幹水分,加入海鹽、白胡椒粉、檸檬汁、橄榄油抓勻腌制十分鐘,鍋中加油後小火煎制,加入黃油、蒜末、百裡香繼續煎制,最後用小勺将油慢慢淋在魚肉上,變白色後關火加蓋焖五分鐘,再次開小火煎制一分鐘即可。


4.簡單煎法:挪威三文魚去磷洗淨表面擦幹,擠入檸檬汁,放鹽,放入黑胡椒粉腌制15分鐘,表面粘上玉米面,放油兩面煎到金黃即可。


5.帶皮煎法:三文魚不去皮,擠上檸檬汁,撒鹽,用手拍勻,用橄榄油煎制,先煎有魚皮的一面,再翻面煎至金黃色。


配菜可選用蘆筍加西藍花,關于蘆筍、西藍花焯水後控幹水分,在煎三文魚的同時将蘆筍放入鍋中同時間煎制,以達到營養和美味的雙重享受。


參考文獻:


[1] Anderson JJ, Kruszka B, Delaney JA, He K, Burke GL, Alonso A, Bild DE, Budoff M, Michos ED. Calcium Intake From Diet and Supplements and the Risk of Coronary Artery Calcification and its Progression Among Older Adults: 10-Year Follow-up of the Multi-Ethnic Study of Atherosclerosis (MESA). J Am Heart Assoc. 2016 Oct 11;5(10):e003815. doi: 10.1161/JAHA.116.003815. PMID: 27729333; PMCID: PMC5121484.

[2] Hanzlik RP, Fowler SC, Fisher DH. Relative bioavailability of calcium from calcium formate, calcium citrate, and calcium carbonate. J Pharmacol Exp Ther. 2005 Jun;313(3):1217-22. doi: 10.1124/jpet.104.081893. Epub 2005 Feb 25. PMID: 15734899.

[3] Pittas AG, Jorde R, Kawahara T, Dawson-Hughes B.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for Prevention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o D or Not to D?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20 Dec 1;105(12):3721–33. doi: 10.1210/clinem/dgaa594. PMID: 32844212; PMCID: PMC7571449.

[4] Viraj J. Jasinghe, Conrad O. Perera,Ultraviolet irradiation: The generator of Vitamin D2 in edible mushrooms,Food Chemistry,Volume 95, Issue 4,2006,Pages 638-643,ISSN 0308-8146,https://doi.org/10.1016/j.foodchem.2005.01.046.

[5] Zhang X, Sergin I, Evans TD, Jeong SJ, Rodriguez-Velez A, Kapoor D, Chen S, Song E, Holloway KB, Crowley JR, Epelman S, Weihl CC, Diwan A, Fan D, Mittendorfer B, Stitziel NO, Schilling JD, Lodhi IJ, Razani B. High-protein diets increase cardiovascular risk by activating macrophage mTOR to suppress mitophagy. Nat Metab. 2020 Jan;2(1):110-125. doi: 10.1038/s42255-019-0162-4. Epub 2020 Jan 23. Erratum in: Nat Metab. 2020 Sep;2(9):991. doi: 10.1038/s42255-020-00291-6. PMID: 32128508; PMCID: PMC7053091.


power by 亚洲欧洲中文日 2025-11-19 15: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