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資訊
俗話說,“夏日無病三分虛”。随着天氣越來越熱,許多人感覺乏力沒精神,腸胃也時有不适。不想吃飯、腹脹,或者稍微吃得不對就腹瀉,對此大家常感到奇怪,入夏後腸胃怎麼就變“脆弱”了?
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出現這種“夏季病”,脾胃不和是重要原因。那麼脾胃不和究竟是怎麼回事?應該如何調理呢?
什麼是“脾胃不和”?
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胃氣主降,脾氣主升,二者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過程。脾胃不和,是指脾胃這對兄弟不能很好地相處合作了,也就是脾胃的運化與受納,以及升清與降濁發生了故障。
夏季脾胃不和常見的表現有:腹脹、食欲不振、嗳氣、頭腦昏沉、腹瀉、身體沒力氣等等。這些症狀的出現,意味着脾胃的一些功能出了問題。

常見症狀背後隐藏着哪些脾胃失和問題?
1、腹脹、食欲不振
•脾胃的“運化、受納”功能出了問題
•原因:胃主受納,就像個儲藏食物的倉庫;脾主運化,就像是一位倉庫管理員,負責把吃進來的食物進行分類,把精微營養物質,輸送給全身。當受納和運化功能出現異常時,食滞難化,會出現腹脹的症狀。
•脾胃不和所導緻腹脹的特點:
按之柔軟,壓之不痛,觸之無形。也就是說,患者自感腹脹,按壓後裡面并無包塊。
2、嗳氣、反酸、頭腦昏沉
•脾胃的“升降”功能出了問題
•原因:人體的氣血靠脾氣的上升作用上達頭部,起到濡養的作用。當脾的“升清”功能異常時,無法把水谷精微上升給頭部,大腦缺少營養,就會覺得頭昏、疲憊。
同樣,當胃的“降濁”功能異常時,本應該向下走的氣體和食物,反着向上運行,就出現嗳氣、打嗝、反酸、嘔吐等症狀。
3、腹瀉、身體沒力氣
•脾“水濕過多”,運化不動
•原因:脾氣正常運行的時候,水谷精微可以很好地輸布給四肢百骸;反之會導緻水谷精微難以流動,水濕增多。當身體裡的水濕多,又會使得脾的運化能力下降,這樣就形成惡性循環。脾虛失運,濕注腸道,會引發腹瀉,同時也會出現身體乏力。
為什麼夏季容易出現脾胃不和問題?
夏季是脾胃不和的高發期。這一時期,氣候溫潤潮濕,喜濕惡燥的胃在此時表現得激進亢奮,可以容納更多的食物。而脾卻恰恰相反,外部環境中的水濕讓脾的運化功能減弱,大量湧入的食物加劇了脾的負擔,因此就容易出現“脾胃不和”的情況。
夏天人們多吃冷食、喝冷飲,使得胃腸道内溫度下降,局部血液循環減慢,影響吸收,時間長了,就會造成脾胃虛寒,運化能力下降。
中醫認為“飲食勞倦,脾胃乃傷”,除了飲食不節之外,勞累也是影響脾胃功能的重要因素。夏季人體新陳代謝旺盛,消耗增大,如果生活中又常常勞碌疲乏,則損傷脾胃。
長期脾胃不和會有怎樣的後果?
古代醫學名著《脾胃論》中說: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人體生命活動的維持,依賴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和津液的補養。長期脾胃不和,運化功能失常,人體機能不能正常發揮,氣血不足,精神萎靡,可引發全身性疾病,也可導緻過早衰老。
脾胃不和應該如何調養?
夏季是脾胃相對脆弱的時候,同時也是調理脾胃的好時機,生活中要注意以下方面:
1.規律地進食是脾胃調養的關鍵,切勿饑一頓、飽一頓。
2.胃性本燥而喜潤,脾性本濕而喜燥。适量吃些幹燥祛濕的食物,如薏苡仁、芡實等有助于補脾;适量吃濕軟的食物,如面條、粥等有助于養胃。
3.少食生冷寒涼的食物,如冷飲、瓜果等。脾陽氣虛弱的人可适當多吃些溫性食物。忌久居空調房。
4.規律作息,不熬夜,避免過度憂思勞累。

健脾和胃——黃精白術膏
制作方法:
黃精100克、白術100克、茯苓100克、陳皮30克、谷芽60克,将這幾味中藥的顆粒放入陶瓷罐,加2到3倍溫開水,大火煮開,使中藥充分溶解,過程中注意攪拌,不要沉底煳鍋。煮沸後改小火煮10多分鐘,加入蜂蜜,再熬制10到15分鐘左右,小火徐徐收膏即可。
祛寒濕——藿香紫蘇湯
制作方法:
廣藿香3克、紫蘇葉3克,用水沖洗後瀝幹,放在150毫升水裡,煲3~5分鐘。需注意這兩味藥不宜久煎。
作用:祛寒濕,調脾胃。對于夏日貪涼、吹空調過多受寒引發的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等有一定效果。
補脾祛濕——黨參薏仁龍骨湯
制作方法:
豬脊骨1斤,黨參20克,薏仁30克,土茯苓30克,陳皮5克,以上藥材配料提前用溫水泡半個小時,豬脊骨先用水焯一下。鍋内放少許油,油微熱後放入兩片姜,将豬骨下鍋稍煸炒後,加入開水。把泡好的配料放入鍋中,文火煲40分鐘到60分鐘,起鍋前加一點鹽和胡椒粉調味即可。
作用:黨參有助于補中益氣、健脾,土茯苓、薏仁可以利水祛濕,陳皮除了調味以外,還有行氣的功效。
運動調理脾胃——八段錦
八段錦中有“調理脾胃須單舉”一式,此組動作是通過一手上舉,一手下按,左右臂上下牽拉,配合身體的扭轉,對脾胃起到按摩作用,有助于調節氣血運行,改善脾髒功能。
醫生提醒,在使用一些脾胃相關的中成藥時,要注意辨别差異,具體應根據情況在醫生指導下服用為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