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rjgyvqpt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資訊

冬季食積不化、嗳氣腹脹?冬養脾胃要按對4個穴位
發布日期:2025-11-14 16:21       作者:New Media       浏覽:11.6萬

中醫有雲 “冬三月,此謂閉藏”,冬氣寒涼易侵襲人體脾胃 —— 脾胃喜溫惡寒,寒邪内侵則脾陽不振、運化無權,再加上冬日飲食多膏粱厚味、溫補滋膩,或因“藏養”而活動減少、氣血運行減緩,更易緻食積不化、氣機阻滞。


不少人因此出現脘腹脹滿、嗳氣反酸、食少納呆等不适,既違“冬養脾胃”之要義,也為來年髒腑功能埋下隐患。



實則中醫調理消化不良,素來注重“外治引内”,穴位便是經絡氣血輸注之處,按揉對應穴位可溫通經絡、健脾和胃、理氣導滞,無需藥石便能疏解脾胃郁滞。接下來,便從中醫理論出發,為大家詳解冬季調理消化不良的關鍵穴位及其用法。


水分穴


位置: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上1寸(約一橫指)。


image.png


原理:水分穴是任脈上的要穴,中醫認為其能“分利水液,通調水道”。若腹脹因水濕停滞所緻(如感覺脹滿伴有沉重感),刺激此穴可幫助水濕代謝,減輕脹滿。


按摩手法:用食指或中指指腹順時針輕柔按壓3-5分鐘,以局部微熱為度。飯後30分鐘後操作為宜。


天樞穴



位置:在腹部,肚臍旁開2寸(約三橫指)處,左右各一。


image.png


原理:天樞穴是大腸的“募穴”(氣血彙聚之處),擅長調節腸腑氣機。中醫認為它能升清降濁,促進腸道蠕動,對食積或氣滞導緻的腹脹(如嗳氣、排氣不暢)效果顯著。


按摩手法:用雙手拇指指腹同時按壓兩側天樞穴,力度适中,由輕到重揉按3-5分鐘,感覺酸脹即可。


内庭穴


位置:在足背,第2和第3腳趾之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


image.png


原理:内庭穴是足陽明胃經的“荥穴”,擅長清熱化積。針對飲食過度或胃火過旺引起的腹脹(如伴有口臭、便秘),刺激此穴可消導食積、通降胃氣。 


按摩手法:用拇指指尖用力點按穴位,每側2-3分鐘,感覺酸脹為宜。按摩時可稍用力,以能耐受為度。


下脘穴


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上2寸(約三橫指)。


image.png

原理:下脘穴是任脈與足太陰脾經的交會穴,能健脾和胃、通調腹氣。尤其适合脾胃虛弱導緻的腹脹(如飯後脹滿、食欲不振),幫助增強脾胃運化功能。


按摩手法:用中指指腹以打圈方式揉按穴位3-5分鐘,力度輕柔,局部發熱即可。


按摩小貼士


●上述穴位最好在飯後30分鐘至1小時按摩,避免飯後立即操作。


●配合腹部順時針打圈按摩(以臍為中心),效果更佳。


●孕婦、腹部皮膚損傷或炎症者避免按摩。


●飯後散步有助于身體氣機運行,腹脹不消化的人可在飯後1小時散步或勞作來緩解症狀。


通過穴位按摩,我們可以借助身體自身的調節能力緩解腹脹。但如果長期或反複出現消化不良,建議咨詢中醫師進行系統調理。願大家都能脾胃和暢,享受健康美食!



power by 看片 - QINGQINGCAO 2025-11-22 0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