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資訊
王先生體檢時在腸道中發現息肉,當确定息肉性質要做病理活檢時,他吓了一跳,不過幸好,病理檢查結果顯示為良性腸息肉,但醫生還是建議切除。王先生很猶豫,既然是良性腸息肉,又沒有什麼不适症狀,為何還要切除?

圖片來自海洛站酷Plus
很多人在檢查出良性腸息肉時都有過類似的想法,畢竟是良性的,為什麼要去挨一刀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腸息肉,看看他究竟是該切還是不該切。
奇形怪狀的腸息肉
腸息肉是腸腔内突出的贅生物,長得模樣各異,在電子腸鏡下息肉有細長蒂的、沒蒂的、呈半球狀隆起的、扁平的;大小也不一樣,有小如芝麻粒的,也有大如核桃的,甚至還有數十厘米的;數量則從一個至數個甚至成百上千不等。
那麼面對這些奇形怪狀的腸息肉,我們的選擇是切還是不切呢?
發現腸息肉絕不能置之不理,一般情況下體積比較大的、表面糜爛充血的、數量多的息肉,癌變率較高。1厘米大小者,癌變率為1%~2%,1~2厘米大小者癌變率為10%,2厘米大小者癌變率為40%。
不過,在未經過病理檢查前,一切診斷都隻能算猜測,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切取部分息肉組織送病理檢查,了解其性質。
若是炎性的,可考慮摘除;若是腺瘤性的則最有可能發生癌變,建議摘除;若是腫瘤性的腸息肉,就要及時做其他檢查,看有沒有癌變,如果沒有癌變,則可根據腸息肉大小選擇合适的方式切除,如果已經癌變,就不隻是單純手術這麼簡單了。
腸息肉不是一切了事,它可能再度複發
需要提及的是,即使是良性腸息肉,也不是切完就了事的,就算是切“幹淨”了,也可能會複發,因為長過一次腸息肉,意味着以後長息肉的可能性還是比其他人更大一些,所以還是要定期進行複查。如果息肉隻有1個,病理證明是良性的,摘除後可每年查一次腸鏡,連續2~3年檢查不複發後可改為每3年查一次。
預防複發,腸息肉患者還要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腸息肉複發的另一個因素與生活習慣有關,如果切除後仍長期食用辛辣刺激、肥膩的食物,長期久坐、很少運動,同樣會誘發腸息肉,埋下癌變隐患。
所以生活中要注意個人衛生,保證局部清潔,從而減少慢性炎症的發生;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飲食清淡,多吃果蔬,少吃肉食,烹饪少用煎、炸、烤、熏的方式,減少便秘的發生;堅持參加有氧代謝運動,增強體質,提高自身的抗癌能力。
以上關于良性腸息肉是否需要切除的講解,是否讓大家做到心中有數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