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頁>新聞資訊
日常生活中,你是否這些叫不出名字但是就是不舒服的小毛小病?
“明明一天啥也沒幹,但就是累得夠嗆” “越來越容易口幹舌燥” “稍微多吃一點就容易消化不良、胃脹氣” 如果這些小毛小病查不出具體的病竈,那你的身體多半處于慢性炎症狀态。有些炎症,一旦忽視,很可能就被“拖”成癌! 世界衛生組織下屬國際癌症研究中心曾發表了一項調查,結果發現,全球有高達1/6的癌症是由細菌、病毒感染所引起的! “炎症”是什麼? 炎症是我們身體免疫系統最強大的武器之一,可随時發生于各個組織和器官。當機體遇到外界有害生物體侵襲時,會産生免疫反應來消除這些緻炎因子。常見的有鼻炎、胃炎、肺炎、肝炎、腎炎等。這些炎症會有一些常見的表現,如傷口疼痛、紅腫、溫度升高,還可能出現全身發熱等。 正常的炎症反應能減少機體的損傷,但有時炎症可能成為癌細胞生長并擴散到全身的幫兇。尤其是慢性炎症長期存在,相關部位處于“一直修修補補又無法完全修好”的狀态,細胞不斷分裂、增殖、衰老…… 長此以往,就可能因為細胞在分裂的過程中偶爾出現DNA複制的錯誤而突破細胞衰老的限制,也就是出現了癌細胞。個别癌細胞出現,很容易被免疫系統識别并清除,但戰線拉得過長,癌細胞出現得越多,發生免疫逃逸的風險就越高。 炎症與癌症其實是狼狽為奸。一些癌症患者的免疫力會下降,就更易出現炎症,癌症化療也可能導緻患者免疫功能進一步變弱。 患上這5種炎症,千萬别拖! 不是所有的慢性炎症都與癌症有關,比如關節炎就與癌症無關,但以下這5種炎症,目前有明确證據顯示,這些炎症有可能會進展成癌症。 1. 肝炎 病毒性肝炎、脂肪肝和酒精肝等都可能增加罹患肝癌的風險。慢性病毒性肝炎是導緻肝癌的重要原因之一。據統計,有78%的原發性肝癌是由乙型或丙型病毒性肝炎所緻。 肝炎病毒在肝内持續複制,會對肝髒造成慢性損傷,如果不及時治療,會發展為肝硬化,而肝硬化進一步進展,就可能變成肝癌。 2.腸炎 大部分腸炎不會癌變,不過有種腸炎需要我們特别注意,那就是炎症性腸病。炎症性腸病主要包括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和克羅恩病。 這兩種腸炎都具有慢性發展、反複發作的特點,而腸黏膜上持續的炎症反應有可能導緻異型增生,然後發展成腫瘤。 研究發現,患有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的人得結直腸癌的概率是普通人的4~8倍。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轉變為結直腸癌的概率随着時間而增長:患病10年,癌變的概率約為1.6%;患病20年,癌變的概率增長至8.3%;而患病30年,癌變的概率高達18.4%! 也就是說,腸道長期處于“炎症”狀态的人,5個中有1個最後可能得癌! 3.胃炎 慢性胃炎的“元兇”之一,就是幽門螺杆菌感染。 幽門螺杆菌不僅僅和慢性胃炎有關。還可能導緻多種其它胃疾病的發生,比如胃潰瘍、胃淋巴瘤、十二指腸潰瘍等,甚至增加胃癌的患病風險。研究表明,幽門螺杆菌感染者胃癌危險性較非感染者高6倍! 4.胰腺炎 胰腺癌,又有“癌王”之稱,它的發生也可能與炎症密切相關。 一些不好的生活習慣,比如暴飲暴食,過量飲酒會增加胰液的分泌,使胰腺局部受到刺激,出現炎症反應。 胰腺炎分為急性和慢性。急性胰腺炎,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它有多麼兇險,發作嚴重時,會引起感染和器官衰竭,導緻死亡。 而慢性胰腺炎也不是“吃素”的。在控制不好的情況下,會對胰腺造成不可逆的損傷,演變成胰腺癌! 有什麼簡單有效的抗炎大法? 炎症會伴随人的一生,不必過度“談炎色變”,其實目前的腫瘤免疫療法也是受到激活炎症反應的啟發而改進的。 但在沒有發生腫瘤的時候,還是要學會減少炎症危害健康的可能性,盡量避免慢性炎症和炎症失控。包括運動、減少壓力、遠離污染環境等,在這些方法中最簡單易行的改變方式就是“吃”! 1.主食多選全谷物 燕麥、糙米、荞麥、藜麥、黑米、玉米、薏米、小米等全谷物中具有一定的抗炎成分,尤其是小麥麸皮及小麥的胚芽其富含的膳食纖維及各種酚類職務化合物具有抗炎效應。 2.脂肪選擇不飽和脂肪酸 不飽和脂肪酸,特别是ω-3脂肪酸可減少促炎介質并促進抗炎介質生成,同時調節細胞膜功能來抑制炎症反應。富含ω-3脂肪酸有深海魚、亞麻籽油、核桃、亞麻籽等。 3.多吃蔬菜和水果 蔬果裡含有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具有較高的抗炎活性,想吃出效果,一天攝入的蔬果應占到總食物重量的2/3。特别是紫甘藍、藍莓、黑莓、黑枸杞、黑加侖、桑葚、紫薯、大豆、柑橘類等蔬果,富含黃酮、花青素、丁苯甲酸酯等多酚類植物化合物,具有較大的抗炎潛力。 4.适量喝茶 紅茶、綠茶都有一定的抗炎效果,可根據個人健康狀況和習慣,每天喝1-3杯(約240-720ml)但不要太濃、太燙。

